编者按:2025年5月,学校将隆重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擘画事业发展新蓝图。学校党委宣传部特推出【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系列工作巡礼,全面展示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办学成绩,激励全校党员和广大干部师生凝心聚力、团结奋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奋力冲击“双一流”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本期推出人才培养篇。
五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秉承“以师以生为本 唯实唯新是求”工作理念,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和安徽“三地一区”建设,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持续推进质量文化建设,不断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积极落实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各项工作,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唯实励新,本科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
五年来,学校主动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完善“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人格养成”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面向需求,不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坚持“控制规模、优化结构,发挥优势、强化特色,服务导向、协同育人”原则,制定《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试行)》,实行专业设置预备案制,推进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积极开设微专业,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内涵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安徽师范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制定《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工作实施方案》,构建“外联内通、开放交融”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引导本科生早进课题组、项目团队和科研平台;制定《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有组织地开展教学研究。价值引领,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制定《安徽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将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学大纲;牵头成立安徽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联盟,建设省级思政资源库;建立“领导引领、名师示范、教授参与”的课程资源建设机制,制定《安徽师范大学教材管理办法》,组织教师编写高水平教材和特色教材;按照“应用尽用”原则,确保“马工程”重点教材选用率和覆盖率达100%。提升智慧化教学环境,实现多媒体教室常态化直录播全覆盖;接入DeepSeek升级赭麓学堂AI功能,打造AI师范生技能培养场景等。擦亮底色,不断强化师范引领辐射。聚焦师范主业,实施“优师计划”,将本科扩招名额向国一流专业和师范专业倾斜;坚持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统一,构建教师发展基础课程、学科课程、实践课程三大模块课程。实施暑期小学期,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26名高校和中学一线教学名师担任特聘教授,开展暑期教学实战训练,打造“金牌教练”“金牌师范生”和“金牌教案”。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北京师范大学组团,积极推进帮扶阜阳师范大学等有关高校;牵头成立安徽省高师联盟,积极推动安徽省和长三角教师教育振兴协同发展,连续六年承办长三角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和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激发活力,不断健全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一个目标,两个结合,三个层面,四年不断线”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双向赋能校企合作平台,实施“引企入教”“引教入企”行动,与奇瑞集团、科大讯飞等企业开设订单班、人才班,打造“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与职业导向”三位一体的实习模式;推进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对口支持帮扶学校;完善双创育人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双创教育进课程、进项目、进竞赛;实施“一院一品牌,一专一赛事”,不断提升本科生专业技能水平。



精进臻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
五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先后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全国智慧教学示范基地、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等。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增本科专业6个、撤销7个,开设微专业3个。专业内涵不断提升,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总数位居省属高校第二;17个师范专业全部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教学质量不提升,先后获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参与);获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和安徽省行业特色高校。教材建设成效彰显,1人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部教材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教材入选第二批推荐名单;获批省级一流教材建设项目19项,8部教材推荐参评国家级规划教材,3人参编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学生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953项、省级1904项,获省级以上学科和技能竞赛奖项4861项,其中国家级A类赛事一等奖26项、全国性特等奖38项、一等奖216项,首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获得第十届“田家炳”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7项(全国第一)等。


【特色案例】打造“三金”工程,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面对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安徽师范大学着力打造“三金”工程,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不断向中小学输送优质师资,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安徽师大特色”的地方师范大学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的创新实践路径。
打造“金牌教练”,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破解“谁来教”难题。选聘来自国内80余所一流中学的126名教学名师和金牌奥赛教练,建立金牌名师库。引进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著名高校的院士、国家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和国内知名学者,打造了30余门学科基础课程,实现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标准与国内一流高校同步。坚持以教育家精神涵养教师师德,在省内率先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教师培训课程,选树宣传师德典型,建立“路丙辉工作室”等9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促进课程思政与教师教育课程融合;推动学科教学论教师深入一线挂职锻炼和学习调研。打造“金牌教案”,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破解“用什么教”难题。依托“金牌教练”和学校教师教育团队,制作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基础教育学科高中阶段的核心知识点精讲短视频,打造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等多种类型的“金牌教案”。利用AI等技术,打造“名师机器人,帮助师范生全时空、多层次、高品质自我实训与提升。通过实战实训和教师职后培训检验“金牌教案”的建设成效,在复兴中学、宿松中学等多所学校推广使用,促进职前职后一体化贯通培养。打造“金牌师范生”,提升教书育人能力,破解“怎么教”难题。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开设《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师德养成与教师专业成长》等课程,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师德师风教育;依托“行走的思政课堂”,促进师范生将师德认知内化为师德认同、外化为师德行为。实施“暑期小学期”,组建名师团队,通过教学示范、名师讲座、教学实训、素质展评等多种方式,先后为5300余名师生开展实战训练,累计评定“金牌师范生”676名。创新搭建“校赛-省赛-区域赛-国赛”进阶式师范生教学竞赛平台,持续提升师范生教学和教研能力。
“三金”工程有效提升了师范生培养质量。2024年,我校学生获得第十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7项(全国第一),第六届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0项(长三角第一)。近5年,学校师范毕业生平均留皖率65%以上,其中近80%投身基础教育行业。相关做法受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在全国各类教育论坛和会议上分享百余次,相关成效也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