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5月,学校将隆重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擘画事业发展新蓝图。学校党委宣传部特推出【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系列工作巡礼,全面展示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办学成绩,激励全校党员和广大干部师生凝心聚力、团结奋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奋力冲击“双一流”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本期推出学位点建设篇。
近年来,学校锚定“十四五”规划目标,构建申报、评估、建设、调整的全链条学位点管理体系,在学位点布局、质量保障、育人模式等方面实现突破,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交出亮眼答卷。
精准布局:学位点申报实现突破
学校紧扣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需求,建立需求导向加提前培育的申报机制,在学位点数量与结构上双突破。2021至2024年,累计获批16个学位授予点(6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其中教育、音乐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设立,填补安徽省教育类与艺术类专博空白;世界史一级学科博士点为省内唯一,奠定基础学科领先地位。同时,主动对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自主设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等5个目录外交叉学科,服务区域产业升级。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学校始终将质量作为学位点建设的生命线。招生结构持续优化,理工农类专业招生规模从2020年的22.8%提升至2024年的34.2%,专业学位招生占比达62.3%,教育硕士、硕师计划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显著扩大,形成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协同的发展格局。
以评促建:质量保障成效显著
学校构建“自我评估、专家问诊、整改提升”的质量闭环,定期发布研究生教育年度发展质量报告及学位点建设报告,实现评估工作常态化。2021年以来,组织9个专业学位点水平评估、12个学位点专项合格评估,均100%通过国家验收;2024年底,开展24个学位点周期性合格评估,邀请120位校外专家开展质量把脉问诊,提交教育部自评报告。近三年,省和国家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保持高位,2022年以来获评9篇省级优秀博士论文、24篇优秀硕士论文,彰显培养质量硬核实力。

导师队伍建设同步强化,现有博士生导师382人(含校外106人),汇聚院士、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5人,形成“院士领衔+国家级人才支撑”的导师梯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机制设计,实施导师能力素养“精准赋能”提升计划,每年邀请院士、知名学者等进校与导师面对面交流,多批次选派导师外出参加国家部委组织的培训,开展导学关系、学情、思想等调研,构建规范化导师培训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特色育人:实践与创新协同发展
学校以学位点为依托,打造实践与创新协同育人模式。7个专业学位主题案例获教育部立项,视频案例和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实现国家级行业突破。省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立项290个。15 个教育硕士教学案例入选国库。与合肥能源研究院等5家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72名,获批2个教育部“科技小院”,组织685名研究生参与暑期小学期学习。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连续5年获“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优秀团队。研究生获A类学科竞赛奖励一等奖14项,获“田家炳杯”教学技能大赛奖项96人次,涌现出“全国研究生党员标兵”宁嘉惠、安徽省“最美大学生”阿卜来提・阿卜力克木等典型,彰显实践育人成效。“大先生讲堂”“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专访”“博士生学术沙龙”等品牌活动累计举办600余场,“师研有声书”网络教育模式推送学习材料100余篇,惠及万余名研究生,形成常态化育人品牌矩阵。

成果聚焦:“十四五”规划指标亮眼
截至2024年底,学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12个,较2021年增长50%;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实现教育类、艺术类专博零的突破;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覆盖11个学科门类。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从2021年的87.7%提升至2024年的96.78%,创历史新高;理工农类招生规模、专业学位占比等核心指标均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学位点建设成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建设的强劲引擎。

学校将以第十二次党代会为新起点,持续深化学位点布局优化与内涵建设,以更优学科生态、更强育人实力,书写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师大答卷。
【特色案例】协同攻坚、厚积薄发,实现专业学位博士点建设历史性跨越
2024年,学校在专业学位博士点建设中实现历史性突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音乐专业学位博士点双双获批。这是学校坚持实施“三大行动计划”,以系统思维统筹学科布局、以协同机制整合资源要素、以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集中成果,标志着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方面迈上新台阶。
十年磨剑:以战略定力筑牢学科根基
学校将专业学位博士点建设作为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任务,纳入“十四五”学科发展规划,系统推进。
教育学历经14年持续攻坚,自2010年首次申报以来,累计三轮打磨申报材料,构建起“校院联动培养体系—高端科研平台—基础教育服务”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建成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院等5个省级以上平台,近五年产出35篇资政报告(含国家领导人批示1篇),培养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明生等标杆性人才。
音乐学依托80年办学积淀,以“申博”为核心目标开展9年定向攻坚,聚焦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传承,累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教育学项目11项(立项数居全国综合大学音乐院系第2),主导制定多项省级音乐教育政策,培养出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司长陶诚等行业领军人才,毕业生覆盖省内55%中小学骨干教师群体。
内涵提质:以质量导向锻造核心竞争力
学校以“高水平成果、高素质队伍、高质量培养”为导向,推动教育与音乐所在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
教育学近五年发表《教育研究》等论文421篇,获国家级科研奖励36项;音乐学师生获金钟奖、文华奖等国家级艺术奖项30余项,出版一批全国通用教材。
两支学科均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层次师资矩阵,还聘请了多位行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教育学汇聚国家级特聘教授、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聘请92名基础教育名师构建“双导师制”队伍;音乐学拥有省级教学团队、学术带头人及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引入中学一线教师参与实践教学。
教育学累计举办70余期博士生论坛,教育硕士获全国教学技能大赛奖项42项;音乐学积极探索“教科研与艺术实践”协同育人新路径,联合培养博士生7人,为边疆地区培养骨干教师120余人,学生近五年就业率超 92%。
协同攻坚:以资源整合凝聚发展合力
学校构建党委统筹、行政总领、部门联动、学院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全方位保障申博工作。
校领导“一对一”牵头申博工作,教育学团队全年深度推进建设,音乐学历经50轮申报材料打磨,邀请校外专家评审指导,形成数据精准、论证专业、材料精品的申报工作模式。教育学依托省级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学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构建U-G-S/E协同育人模式,相关经验被《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形成示范效应;音乐学汇聚行业领军校友资源,开展“专家请进来+学术走出去”行动,提升学科全国影响力。
服务国家:以学科担当赋能区域发展
两个博士点聚焦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形成鲜明的服务特色:教育科学学院牵头成立省域教师教育联盟,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其“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被纳入省部共建核心内容,为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提供决策支撑。音乐学院以“传承地方文化、服务美育改革”为使命,制定《安徽省音乐艺术进中考》等政策,参与乡村振兴艺术扶贫项目,培训中小学教师近千人,成为区域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核心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