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5月,学校将隆重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擘画事业发展新蓝图。学校党委宣传部特推出【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系列工作巡礼,全面展示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办学成绩,激励全校党员和广大干部师生凝心聚力、团结奋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奋力冲击“双一流”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本期推出社会合作篇。
五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围绕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秉承“开门办学、开放发展”工作思路,深入贯彻产教融合发展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学校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先后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芜湖技术转移中心领导小组,印发《社会合作管理办法(试行)》《科教融合管理办法》《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实施办法(2020-2025)》,着力构建“社会合作处+科研处+合作单位+承载学院”联动机制,扎实开展有组织社会服务,积极推进开门开放办学。五年来,与芜湖、宣城、安庆等地市及其所辖县区人民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12份,与奇瑞集团、科大讯飞、中国联通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18份,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10份。深化合作,汇聚资源,共建共享,全力支撑服务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深耕芜湖 发挥城市合伙人功能作用
芜湖是学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起点,开展市校战略合作是学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一招。2018年5月,学校和芜湖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8月,学校成为芜湖市首批城市合伙人;2022年11月,校长李亚栋院士受聘担任“芜湖市招才大使”;2024年5月,双方签署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共兴、共生、共荣、共享”成为市校共识,双方建立了常态化走访联络协调工作机制,始终保持着稳定、紧密、全方位的合作。

五年来,市校先后合作共建安徽师范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芜湖市乡村振兴学院、芜湖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研究院等研究机构4个;挂牌设立芜湖市地方立法研究基地、芜湖市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等智库4个。学校与芜湖市属有关单位、驻芜企业联合申报并成功获批5个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积极助力芜湖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五年来,争取到芜湖市按安徽省有关政策配套支持学校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经费1.2亿元。2019年3月,学校抢抓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应转尽转”的政策窗口期和发展机遇期,推动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转设。2020年3月,芜湖市政府与学校签订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转设办学协议,并同意对学校举办者权益进行补偿。2023年10月,教育部批准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转设为芜湖学院。至此,安徽师范大学和芜湖市共同为安徽省乃至长三角地区贡献了一所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深化产教融合 推进校企高质量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既是国家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又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有力抓手。安徽是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建设城市。学校作为安徽省属综合性大学,推动安徽打造产教融合性试点城市责无旁贷。

五年来,“引企入教”和“引教入企”双向奔赴,共建共享,互惠双赢。学校先后与奇瑞集团、科大讯飞、华为慧通、德力西电气等企业合作开设产教融合人才订单班12期,累计566名学生参与订单班学习。学校先后与奇瑞控股集团共建开阳实验室、与科大讯飞共建智慧教育研究院、与北京泊菲莱共建连续流化工工程技术中心、与湖北黄冈林立共建材料化学联合实验室、与安徽祯欣互联共建工业互联网实验室、与杭州优思达共建联合实验室,共争取建设经费2310万元。其中,安徽师范大学——北京泊菲莱流动化学研究中心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和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并迭代优化了连续流反应器,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发展了微观界面调控和材料高通量筛选方法,实现了3D打印连续流反应器浆料的研制和3D打印连续流反应器件的设计,获得了催化剂复杂结构形成的机理,构筑了整体式催化剂。安徽师范大学——林立新能源材料化学联合实验室围绕新能源化学材料制备和规模化性能评价以及物化结构表征仪器的组建等开展工作,制备了系列单原子、团簇、纳米材料,发展了高性能的电解水材料、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材料、甲烷干重整制氢材料,开发出具有高容量和高稳定性的微胶囊包覆液态合金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新型微胶囊包裹的石墨烯复合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以及高性能钠离子储能电池。与安徽祯欣互联共建实验室获批2024安徽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中心和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并成功入选安徽省“双特色”建设(培育)项目。

发挥“母体”优势,助力省内高校协同发展
学校被誉为安徽高等教育的“母体”,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与省内高校交流合作,强化资源共享,推动校际帮扶,促进全省高校协同发展。

注重发挥安徽省高等院校教师教育合作委员会(高师联盟)作用,坚持“交流、合作、开放、引领”理念,以师范院校为主体、覆盖全省19所成员高校,构建省域内、校际间交流与合作平台,引领和深化我省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参与教育部协同提质计划,对口帮扶阜阳师范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定向委培招收3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为26名师生提供暑期金牌师范生教学实战训练,助力专业认证和学科建设。阜阳师范大学已成功入选安徽省博士学位重点支持立项建设单位、新增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先后与安庆师范大学、滁州学院、淮南师范学院、巢湖学院等开展对口合作,支持其加强学科和硕博点建设。滁州学院已于2024年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先后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申报成立“全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企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华晟新能源公司联合申报成立“先进光伏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迎驾文旅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申报成立“长三角生态休闲文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学校在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同时,为“振兴皖北战略”、服务地方发展贡献教育智慧。
【特色案例】开展有组织社会服务,助力安徽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安徽省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清洁能源和“双碳”重大科学难题,构建“有组织社会服务+有组织科研+对接产业需求”工作机制。其中,校长李亚栋院士和常务副校长熊宇杰教授领衔的无机纳米材料团队和光电催化研究团队,在清洁能源和“双碳”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践行国家“碳中和、碳达峰”战略,联合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安徽省高碳产业碳中和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聚焦水泥、钢铁、电力等高碳排放行业,以仿生固碳、电催化转化、低碳平台分子化学转化等技术,开展以二氧化碳捕获、固定和转化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
学校积极服务地方首位产业发展,针对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行业和企业面临的实际难题,深化校企合作,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在自修复电池储能材料、锂硫动力电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如学校与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天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合作,设立电化学清洁能源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电池储能材料工程实验室等一批科研平台,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等领域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化材与材料科学学院刘金云教授团队与安徽得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安徽省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研发新能源汽车新型动力电池,突破“卡脖子”电池技术;与奇瑞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研究成果“自修复动力电池”入选安徽创新馆常态化展览,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