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科学研究篇:精研布局强根基 科研攻坚启新程

发布者:王哲谦发布时间:2025-05-01

  编者按:2025年5月,学校将隆重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擘画事业发展新蓝图。学校党委宣传部特推出【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系列工作巡礼,全面展示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办学成绩,激励全校党员和广大干部师生凝心聚力、团结奋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奋力冲击“双一流”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本期推出科学研究篇。

五年来,学校扎实推进学科振兴行动计划,深化科研评价体制机制改革,深挖科研内涵发展潜力,积极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优势,争创良好科研氛围,凝聚力量,持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实施高等学校年度科研计划暨科研攀登行动专项,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规范管理优机制 创新结硕果

围绕“学科振兴行动计划”,实施科研攀登行动,设立“安徽省高等学校年度科研计划项目暨安徽师范大学科研攀登计划项目”,大幅提高科研经费投入,助力教师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2022年以来,安徽省高等学校年度科研计划项目依据“目标导向、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立项资助科研创新团队10个、杰出青年科研项目11项、优秀青年科研项目18项、重大项目29项、重点项目127项,总资助经费3965.5万元,科研经费投入创历史新高,极大激发了创新活力。

充分发挥《安徽师范大学突出业绩成果分类与认定办法(修订版)》《安徽师范大学突出业绩校长奖奖励办法》的导向作用,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2021年以来,国家级项目实现连续四年增长,并于2024年首次突破百项;学校共获批各类国家级项目348项,其中自然类基金188项(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海外)项目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社科类基金160项(包含国家社科重大项目3项和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2项)。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高校思政课专项重点项目、国家社科教育学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立项;积极承担“抗美援朝战争口述资料采录与整理”重大项目研究工作,研究成果顺利通过验收,获得第三批采录与整理研究工作任务。获评国家艺术基金10周年安徽省立项资助成绩突出单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项(包含一等奖7项),实现了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突破。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950篇,其中以第一单位发表顶级期刊学术论文101篇,学术著作312部;授权发明专利558件。

聚焦产业谋发展 平台建设创新高

系统谋划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优化存量,拓展增量,冲击高端。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安徽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谋划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发挥学科特色优势,系统布局全校科研平台。2021年以来,新增省部级平台9个,包含安徽省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4个,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1个,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省属高校唯一获批建设的高校)。参与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获批;李亚栋院士牵头申报首批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获批建设,我校是安徽省省属高校唯一获批建设的高校;功能分子固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获“良好”等次。

深化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大力支持校企共建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呈现新局面。2022年,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节能减排联合创新研究院”,聚焦车联网、智能控制、新材料、新能源、尾气净化、先进照明等领域,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支持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及可持续发展;2023年,黄冈林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与学校共建“材料化学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双方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方面的优势,在新能源材料研发等领域加强协同攻关,力争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成果转化开新局 社会服务见实效

围绕学校特色优势领域,聚焦新兴产业主战场;深入学院提供精准服务,主动作为、定期交流;依托社会服务资质,拓展政产学研合作路径,提高社会服务质量,不断强化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校企合作呈现新局面。2021年以来,新增横向科研项目694项,到账经费1.5181亿元。高质量社会服务项目不断涌现,如四川省中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出资600万元委托学校承担废弃油脂生产烃基生物航煤工艺技术开发项目,安徽省第四测绘院出资707.5万元委托学校承担《安徽省历史地图集》(专题地图卷)历史要素整理及历史考证技术服务项目等。

强化制度保障,引导科技成果转化。为进一步激发学校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学校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学校出台了《安徽师范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试行)》等配套文件,截止目前已赋予学校教师团队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1项,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2项,另有几项成果在培育过程中。2021年以来,我校共转化科技成果156项,转化金额287.52万元。2022年,学校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并获得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项目;2023—2024年,安徽师范大学芜湖技术转移中心考核连续获得A等次。

【特色案例】以“四个推进”构建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新模式

学校从制定科研分类评价制度、实施科研攀登行动、加强科研平台创建和考核、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多维度积极探索、持续改进教师科研评价,推进科研评价制度改革。

聚焦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着力构建质量导向、分类分级、注重创新、强化服务的科研评价体系,以“四个推进”构建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新模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出台《安徽师范大学科研业绩分类和认定办法》和《安徽师范大学科研绩效奖励办法》,突出强化分类、注重质量和突出贡献的导向,推进科研成果的分类评价;将科研攀登行动计划与安徽省高校年度科研计划相结合,实行目标导向和任务驱动,推进科研资源的精准配置;制定《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安徽师范大学省部级科研平台考核工作办法(试行)》,规范科研平台设立、突出特色,推进科研平台服务功能提升;通过修订《安徽师范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激发科技服务内生力,推进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高。

通过开展科研评价改革,构建了由学校科研分类评价制度、科研攀登行动计划、科研平台管理体系、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机制等多维度的科研评价体系。一方面有力推动了有组织科研的系统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科研攀登行动计划暨安徽省高等学校年度科研计划项目总资助经费3965.5万元,科研经费投入创历史新高,极大激发了创新活力。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十四五以来,国家级项目实现连续四年增长,并于2024年首次突破百项;学校共获批各类国家级项目348项,获得了国家社科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高校思政课专项重点项目等6个类别国家项目立项的突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项(包含一等奖7项),实现了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突破;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950篇,其中以第一单位发表顶级期刊学术论文101篇,学术著作312部;授权发明专利558件;新增横向科研项目694项,到账经费1.5181亿元;转化科技成果156项,转化金额287.52万元;新增省部级平台9个,目前共有省部级科研平台34个。另一方面,为全校系统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多维评价体系的构建,反映了服务国家战略和我省重大需求的导向,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与发展目标,以高峰学科“化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优势学科群建设为牵引,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急需领域等开展创新研究,为学校学科振兴行动计划、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国家级平台创建提供有力支撑。系统的科研评价集成,为学校人才引进、岗位聘任、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绩效奖励等提供了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依据。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

2024年,该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新模式被评为安徽省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