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5月,学校将隆重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擘画事业发展新蓝图。学校党委宣传部特推出【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系列工作巡礼,全面展示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办学成绩,激励全校党员和广大干部师生凝心聚力、团结奋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奋力冲击“双一流”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本期推出群团工作篇。
五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关于青年工作、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增强群团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定思想引领、坚守工作阵地、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党政关心、群众关注、师生关切的要事关键开展工作,为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全力冲击“双一流”凝聚最大合力。
聚焦职能定位 践行新时代群团工作使命任务
五年来,教育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强机制、增平台、聚合力、固成果。政治引领更加扎实有效。教育工会主动培育挖掘劳模资源,充分发挥6个全国、全省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团队和16位省部级以上劳模等示范引领作用,邀请劳动模范进思政课堂,搭建劳动模范与青年师生互动平台,积极营造讲劳模、学劳模、做劳模的浓厚氛围。学校共青团强化全国首批“青马工程”研究培训基地(全国28所,全省唯一)建设,建成全省“青马工程”师资库、课程库以及省级网络培训平台,举办“新征程中的青年责任与使命”理论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每年承办全省“青马工程”高校班,举办系列校级“青马工程”培训班,获评安徽省“青马工程”实践基地(全省唯一)。不断完善“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打造花津大讲堂、青耘计划、青春思政课等一系列实践“金课”。选树“感动师大”十佳事迹、“师大骄子”十佳大学生、“爱暖师大”十佳志愿者等一批青年典型。融入中心更加有力有为。聚焦学校三大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优势。教育工会以教学科研为平台阵地,通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切实增强教职工铸魂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推荐8名青年教师参加安徽省第五届、第六届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1人获一等奖、5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学校共青团创新举办“行知杯”金牌师范生素养展评活动,服务师范生小学期;全面推进“挑战杯”“大艺展”“志交会”等青年学科竞赛,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研修营,促进创新创业;以朋辈护航为重点,拓展“运动、读书、交友”校园文化活动矩阵;创新开展“青年学子交流营”“百名博士师大行”等活动,助力学校人才引进。不断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方案》,构建“654321”工作架构,实施“四个一”工作机制,年均开设358门课程,不断推进一二课堂互动互融。服务师生更加精准精细。教育工会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代会执委会等作用,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教代会工会相关制度建设,以教代会提案工作为抓手,推动解决教职工关心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堵点问题。教职工年度普惠福利逐渐提升,学校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平台进一步拓宽。落实“教职工关爱行动”,为广大教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完善互助互济保障机制,互助保障互助金达150余万元,受益教职工700余人次,不断提升教职工幸福感、获得感。学校共青团认真落实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创新举办“职场启航”系列考编考公、求职面试辅导讲座,为青年学生就业提供精准帮扶指导。着力建设“我为同学做实事”项目,开展假期返乡直通车、“赭麓研宴”考研送餐、“团团送温暖”等贴近学生的“小而实、在身边”活动,切实服务学生需求。


锐意改革进取 彰显群团事业发展亮眼成效
五年来,教育工会入选全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发挥全省示范引领作用。创建“模范职工小家”“女工家园”和“最美家庭”,获批国家级2个、省级17个。1人入选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双进”宣讲团第一批讲师,学校加盟安徽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持续打造活动品牌,积极推动创先争优,获评全国全省各类评优评先和文化体育赛事奖项100余项。学校共青团先后获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1项、银奖7项、铜奖2项;实现“挑战杯”竞赛全国特等奖突破,并首次成为竞赛发起高校;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4件作品荣获一等奖并入围全国现场展演;“为烈士画像”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4个100”先进典型、团中央社区志愿服务项目;2个学生社团入选团中央直接联系、跟踪培养社团。16人次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新时代青年先锋等全国重要荣誉表彰。4名青年师生(集体)获评安徽青年五四奖章,29人次获评安徽省十佳(百优)大学生、优秀团员团干等荣誉,11个集体获评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活力社团、活力团支部等表彰。


【特色案例1】突出“四抓” 推进“四化”切实推动青年思想政治引领提质增效
五年来,学校群团工作战线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在“三全育人”格局和“大思政”体系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切实推动青年思想政治引领质效提升。抓基层基础,组织化推进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团支部为基本单元,以“青马工程”为基本载体,分类分层举办特色培训,让党的创新理论及时有效“抵达”全体青年。以学生组织为基本依托。学生会、社团常态化开展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从思想启航的对象成为大思政课的“小先生”“主讲人”,组建“青年宣讲团”,用“青言青语”学深讲透党的政策理论。抓品质品位,项目化打造育人品牌。开创“青春思政课”“青春导航”“青耘计划”“青春风华”等,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天天有内容”的活动矩阵。青年师生编创的《非遗鱼灯》节目,登陆央视“2023年中国诗词大会”新年特别节目。抓日常经常,系统化链接社会课堂。持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推进机制化建设,将思想政治引领的格局由“单线”推向“全局”。推进基地化建设,探索多方合作,将思想政治引领的场域由“校内”伸向“校外”。推进课程化建设,研发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将思想政治引领的内容由“平面”转向“立体”。推进师资化建设,实行社会实践“思政+专业”双导师制,将思政引领的队伍由“单一”变向“多元”。学校连续30次获评全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单位。抓结合融合,立体化拓展网络阵地。打造虚拟IP形象,设计“青团”“师宝”共青团系列创意集群。完善线上育人平台,打造“互联网+共青团”工作格局,实现团网深度融合、团青充分互动,推动思想引领与“网”共生、与“网”共兴。推出原创网络育人产品,拍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20余首正能量歌曲;研发“总书记的红色足迹”数字地图,万名学子线上线下追寻领袖足迹;组织学生“用镜头讲好中国故事”,学生创作的《清晨宏村》等一批有思想的短视频全网点击量超30亿次,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国家级媒体报道群团工作160篇次。
延伸阅读: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中筑牢思想根基
【特色案例2】全力服务教职工,打造五大特色“职工之家”
教育工会积极落实建家举措,推动“小家”共筑“大家”,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工会阵地优势,着力打造厚德、民主、活力、成长、温馨的“职工之家”,助力学校事业发展。
以思想引领为根基,建设“厚德之家”。重视提升教职工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素养,积极开展弘扬社会公德、文明家庭等评选推荐,传播正能量。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和座谈交流,营造立足本职、追求卓越的干事创业氛围。大力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发挥典型引领作用,选树一批省级、国家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培育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思想引领促和谐氛围,党建与事业发展同推共进。以教代会建设为基石,建设“民主之家”。推动二级教代会正常运行,督促抓好提案落实工作,发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二级教代会执委会积极参与人才引进、职称评定、津贴分配等重要事项,建言献策、发挥作用。构建二级教代会长效运行机制,入选全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发挥全省示范引领作用。以文体活动为依托,建设“活力之家”。开展教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打造活动品牌,厚植校园文化。每年举办 “教职工文化体育活动节”,开展球类赛事和趣味运动会,促进全民健身融入校园文化。推动全校26个分工会结合优势特点,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增强“小家”凝聚力和“大家”向心力。以青年教师发展为己任,建设“成长之家”。开展岗位技能练兵,提升育人水平,为青年教师配备个性化导师,“量身定做”培养方案。遴选青年教师参加全省全国高校教学竞赛,提高教学技能,站稳三尺讲台。二级分工会着力搭建科研平台,设立 “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一批教坛新星和科研骨干迅速成长。建立 “青椒群”,定期组织校内外联谊活动,关心单身青年教师身心健康。以维权帮扶为核心,建设 “温馨之家” 。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面向所有会员实施四项职工互助保险,有效提高会员抵御疾病和意外伤害的保障待遇。教育工会荣获“安徽省职工互助互济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称号和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评定“优秀”等次。面向多群体多层次实施关爱传递温暖,致力打造工会服务品牌,切实履行 “娘家人” 职责,让教职工感受学校关怀和温暖,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