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服务保障篇:综合保障有力有效 服务育人到位到心

发布者:王哲谦发布时间:2025-05-08

编者按:2025年5月,学校将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安徽师范大学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擘画事业发展新蓝图。学校党委宣传部特推出【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系列工作巡礼,全面展示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办学成绩,激励全校党员和广大干部师生凝心聚力、团结奋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奋力冲击“双一流”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本期推出服务保障篇。

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总务、资产等服务保障部门聚焦学校事业发展和“三大行动计划”落地落实,优化整合学校各类保障资源和力量,进一步提升办学基础条件和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幸福感和获得感。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通过积极申报专项债、争取中央投资和自筹资金实施了新建和专项维修工程60余项,切实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如期完成新建工程项目。建成花津校区学生公寓54-56号楼、文典楼、望道楼、清源楼和冬和园学生生活社区并投入使用,累计增加校舍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做好校园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完成赭山校区物理楼、教学楼、艺术楼、大礼堂、综合楼、皖江中学堂以及14栋学生宿舍等楼宇维修改造,完成花津校区2栋实验楼、4栋学生宿舍及天门山校区学生宿舍、教学楼等21栋楼宇维修改造,实施了校园道路黑化、室内外运动场、教学楼环境升级改造工程。完成能源设施改造。做好赭山校区双电源改造,结束了赭山校区单电源供电历史。组织科技楼和田家炳楼电房配电柜等设施更换。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对地下管网和老旧线路进行整治,能源管控质效明显。

校园基础设施的全面改造更新极大改善了校容校貌,提升了办学硬件条件,为学校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

餐饮服务亮点纷呈,满意食堂幸福可感

“安全卫生、营养美味、文化育人”是校园餐饮服务的目标,总务处围绕师生诉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餐饮文化和育人实践活动。开展“花津鱼”免费品尝活动。2024年再次捕捞花津河水域鱼类5000余斤供全校师生免费品尝,“花津鱼”文化品牌擦得更亮了。开展特殊时段送餐活动。每年开展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和毕业季专属菜品福利活动,我校特色“暖心研宴”“花津鱼宴”等活动被央视和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开展文明用餐宣教活动。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爱惜粮食、反对餐饮浪费,将学生食堂“服务育人”理念落地落实。持续推动就餐环境提升。两个校区10个食堂全部完成整体升级,安装“明厨亮灶”监视器和价格公示屏幕,更换了全部餐桌椅,增设了扶手电梯和货运电梯等,给师生带来更好的就餐体验。做好教工餐厅建设运营。2024年暑期,花津校区教职工餐厅正式投入运营,优雅的环境、丰富的菜肴和学校关爱满满的政策切实提升了教职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焕然一新的食堂不仅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保障,也为广大师生带来更加舒适、温馨的就餐体验。一系列餐饮文化活动既提升了食堂品位,也彰显了后勤育人功能。

内涵建设成果丰硕,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持续深化后勤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后勤管理职能与服务保障功能。科技赋能助力服务方式转变。完成了“智慧总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做到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通过科技手段为后勤管理服务赋能,实现从“汗水后勤”向“智慧后勤”的转变。学生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充分利用宿舍楼连廊等公共区域,完成花津校区洗浴热水、饮用水进公寓,解决了学生期盼近十年的洗浴及饮用水进公寓问题。节约型校园建设效果显著。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节水型高校”及节能示范项目申报,加大两个校区用水管网跑冒滴漏检查力度,堵塞漏水点近200处,安装空调节能控制设备270余套。学校通过了全省节水高校和节水单位申报验收并获得20万元节水资金。

信息技术的使用助推了后勤管理的智能化、可视化,因地制宜优化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后勤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后勤保障工作有序运转为教学科研和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性保障。

资产管理精细规范,资源配置优化集成

依法依规推进资产管理,全力做好资源配置、保障和服务。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强化资产管理内控制度建设,先后出台国有资产、采购、实验室管理制度15项,印发货物验收操作等7个工作方案。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采购管理、资产管理、房产管理系统和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先后上线,报告厅管理系统也完成升级,基本实现资产管理业务无纸化办公。采购管理效能显著增强。依法依规完成采购项目2955个,采购预算22.3亿元,合同金额19.8亿元,节约资金2.5亿元,资金节约率达11.2%,采购规范、质量和效率逐年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更加规范。严格做好资产入库登记、处置论证等各环节工作,开展办公家具维修,加大资产调剂力度,共处置国有资产30批次,处置收247.6万元。优化房屋资产配置,开展房屋数据摸底,调配使用约24万平方米房屋。教师周转房实现“拎包入住”。积极改善学校公共会场设施条件,着力推进危房治理,不断完善学校文物管理工作。实验室建设和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严格安全准入制度,落实安全分级分类要求,加强危化品、特种设备等重要危险源全流程闭环管理,建设甲类危化品仓库等一系列重点实验室项目,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整治,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五年来,学校5个采购项目入选全省高校特别推荐案例,危化品废弃物处置工作入选全省学校安全优秀工作案例,在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获评“优秀”,多次获安徽省高校实验室安全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招标采购先进集体、实验室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师生互动双向奔赴,“三全育人”成效明显

将后勤育人理念贯穿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结合工作实际深挖育人载体,“三全育人”工作成效明显。服务育人更加深入具体。积极打造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物业服务,在两校区每月开展“物业服务日”活动,免费为学生配钥匙、缝补熨烫衣物、修理自行车,开学、放假时主动为学生运送行李物品等,受到同学们一致好评。环境育人在校园内落地生花。持续开展校园环境美化绿化,实施校园“微海绵”建设和花津河水系、荷花塘水域环境治理,积极打造环境优美、品位高雅的教书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整洁美观的校园中舒缓学习压力、平复紧张情绪,在体验美丽校园的同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维护师生共同家园。劳动育人相伴成长。充分利用总务现有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劳动技能”等形式和多岗位劳动锻炼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在一系列沉浸式、可感可触的劳动教育实践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劳动新业态、了解劳动新形态,明确成长为智慧型、创造型劳动者的目标。

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滋养着师生的心灵,热情周到的后勤服务搭建起师生双向奔赴的桥梁,全体后勤人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校园的每时每刻、每个角落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坚实护航力量。

【特色案例】创新后勤劳动育人模式 构建特色实践教育体系

秉承“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理念,近年来,总务处充分挖掘校园后勤的资源优势,以《劳动实践课》为载体,构建“理论+实践”“系统+特色”“服务+教育”劳动育人体系,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后勤服务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劳动育人新模式。

“理论+实践”。学校持续推动劳动教育改革,大学生劳动实践课实现从简单的实践活动走向规范的必修课,从单纯的实践课走向理论课与实践课并行,从单一的劳动岗位实践走向多模块劳动实践体验,从基本的校内实践走向校内外实践基地设立的转变。总务处全员动员,处领导班子担任理论导师,负责劳动价值观培育;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模块理论导师,负责各模块的理论知识讲授;一线技术骨干担任实践导师,负责技能传授和现场指导。学生们在劳动实践课上,不仅掌握了实用技能,更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系统+特色”。深度挖掘后勤岗位的劳动教育价值,通过系统设计,将物业、餐饮、维修、绿化、能源、安保等后勤服务岗位转化为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从开篇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认知,到劳动总结反思的翻转课堂完美收官,构建了5天32学时6大模块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紧跟劳动发展变化,探索劳动新业态,拓展劳动实践场景,在校内外建立多个劳动实践基地,开展了以感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如镰刀割麦、安全建筑、智慧农业、智慧央厨、智慧新能源等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特色活动。

“服务+教育”。将课堂搬进后勤岗位,构建了"后勤岗位+劳动教育"的育人新格局。在劳动实践课上,学生们以"工作者"而非"被服务者"的身份深度参与校园日常运维。当学生们戴上手套拿起工具,与后勤师傅们并肩完成校园绿化、食堂备餐、设备检修等具体工作时,一道无形的桥梁悄然架起。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开始懂得校园里那些习以为常的整洁环境、可口饭菜背后,凝聚着全体后勤人员的专业付出。这种"换位体验"式的劳动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在润物无声中培育了感恩之心,让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升华为教学相长的育人共同体。

劳动实践课构建的以后勤为主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实现了服务职能与育人功能的有机统一,创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劳动教育更加真实有效,实现了“服务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双赢。未来,总务处将进一步完善劳动实践课的体系建设,提升劳动实践课的内涵,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数字化劳动场景,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提供“安师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