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8日,第二届中国皮纹科学大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300多位当今国际国内一流的皮(指)纹学界的代表参加了大会。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被授予“中国皮纹学研究终身荣誉奖”。

花兆合老师是安徽师范大学动物学教授,1960年毕业于皖南大学生物科,1960年赴四川大学生物系进修人体及动物生理学,1964年在南京医科大学学习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他从事高等教育40余年,先后开设必修课《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人体组织解剖学》、《人体解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和选修课《皮纹学》、《性健康教育学》、《胚胎发育与优生》和《性科学和性教育》等课程。多次荣获校教书育人奖、教学质量优秀奖、皖泰教学优秀奖等。曾任生物系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人类学分会顾问,安徽省解剖学会理事等职。

花兆合教授在文革前外出进修两次。第一次是1960年毕业留校后就去四川大学进修。那时候正赶上教育大发展浪潮,教师紧缺,为了加大培养人才力度,教育部选定了几所条件较好的高校,四川大学是其中一所,花兆合教授四人代表学校在那里学了两年。第二次是1964年去南京医学院学习。那时按教育部新的部颁计划,在生物系要开一门全新课程,叫人体组织解剖学。当时生物系里原有一个教解剖学的老师,但她家人在南京,要求调回去,学校要求她培养一个解剖学老师,她就推荐花兆合教授去南京医学院进修。
多年来,花兆合教授主要从事比较解剖学和体质人类学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中国汉族heath-carter体型研究》、主持省科委的《指纹研究》和省教委的《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追踪调查》等项目,还参与了杨子鳄和云豹的解剖。先后在《人类学学报》、《营养学报》等期刊发表了相关论文40余篇;撰写了《皮纹探秘》、《扬子鳄》、《性健康教育学》、《性教育学》等学术著作。曾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和安徽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安徽汉、回、畲族和西藏拉萨郊区藏族的皮纹研究》被审定为《中国95科学技术成果》和《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1990年前后,花兆合教授在生物系开了皮纹学选修课,编写了《实用皮纹学》教材,《安徽师大报》曾做过报道。当时选修的人很多,后来又开了好几次。当时开设皮纹学在全国只有安徽师大和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张海国先生,属国内第一批次。近年来才有锦州医学院和南阳理工大学也开了这门选修课。今年三月,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办的中国第二届皮纹科学大会上,花兆合教授被授予《中国皮纹学研究终身荣誉奖》。颁奖评语是“花兆合教授从事教育40余年,多年来主要从事皮纹学、体质人类学研究,先后在《人类学学报》、《遗传学报》、《遗传》、《解剖学杂志》等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几十篇,曾获安徽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与陈祖芬教授合著了《皮纹探秘》,为皮纹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在普通大学讲授皮纹学的先河。”

谈到科学研究印象深刻的事,花兆合教授说应当是采集皮纹样本时。安徽宁国县有个云梯乡,山高林密,道路难行,是畲族聚居区。八十年代初,在当地政府人员陪同下深入畲族村寨采集皮纹时,常常需要用手抓着树枝帮助才能爬上去,真是手脚并用,行程异常艰辛。好在当地畲民都非常配合,很多老人都说,解放前的统治者把他们当野人,共产党来了他们才有了做人的尊严,感触很深。去亳州采集回族皮纹时,我们尊重回民的风俗习俗,事前与当地“阿訇”联系好,由他们带领我们一同前往,进展得很顺利。收集汉族皮纹时,得到各地校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收集藏族皮纹时,我们并没有真正到西藏去。因当时合肥师范学校和合肥六中都有藏族学生在那里学习。采集藏族皮纹时,得到两校的大力支持,藏族学生也都很配合。在此,一并致谢!
另一个感触的是在做扬子鳄解剖和云豹解剖时。花兆合教授以前学的是人体解剖,解剖过很多人体,但动物解剖还是第一次,克服了诸多困难,等于从头学起,总算取得了较满意的成果。花兆合教授团队制作的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白鳍豚的标本已成为安徽师大标本馆的镇馆之宝。
谈及教学与学术生涯,花兆合教授说首先要静下心来,不浮躁。科研虽然不易,坚持就有成绩!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对学生负起真正的责任。比如该做的实验,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很重要,要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示教、引导,言传身教很重要。在专业学习上,既然选择了这门专业,就应当勇往直前,孜孜不倦,克服困难,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生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