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徽风皖韵。8月23日,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安徽师范大学承办的全省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成果专项展演在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大礼堂举行。此次活动自2025年3月启动以来,全省共遴选推荐多个作品,经过多轮评审,最终16个优秀艺术表演类节目脱颖而出,在展演中精彩呈现。
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卢鹏,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葛德连,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刚,有关部门、学院负责同志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省属中专学校艺术工作负责人、音乐教研员和音乐学科骨干教师代表800余人共同观看了演出。


卢鹏在讲话中指出,本次专项展演,是我省学校美育工作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希望同学们坚守文化根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转化为学习传承的实际行动,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希望广大教师创新教育实践,做美育融合的引领者,积极探索美育教育教学新方法、新路径,切实提升学校美育工作水平。希望各地各校强化使命担当,做文化育人的推进者,进一步提高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王刚代表学校致辞,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他表示,本次展演活动为全省中小学生搭建了展示成果、交流互鉴、彰显风貌的良好平台,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加快学校美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为推动全省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本次展演分为四个篇章,分别是“梦里・寻踪”“耳畔・拾韵”“具身・塑骨”和“心尖・传薪”,节目形式丰富多样,涵盖民歌、民乐、中国舞、戏曲、武术等多个门类,既包含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守望,也融入与时代精神的创新融合,充分展现了全省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彰显了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精神风貌。


舞蹈《荷戏花鼓梦》以安徽非遗“花鼓灯”为魂,融入碧荷摇曳之韵,生动展现了淮河岸边水乡少年嬉戏逐梦的童趣画卷;表演唱《山歌本是古人留》则带来了原汁原味的罗城民歌,让观众感受到了六百年民歌的传承魅力;合唱《春满巢湖》用清泉般的嗓音唱响巢湖岸畔的欢腾,展现了孩子们对家乡沃土的纯真礼赞,器乐合奏《井湖春晓》将省级非遗“铜陵牛歌”的民间曲调与黄梅戏音乐元素巧妙融合,展现了天井湖春天的诗意……一句句稚嫩的歌声,一段段传统的唱腔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8月24日,围绕展演活动主题和参展项目开展了传承交流活动。合肥市红星路小学王蓓蓓老师、铜陵市义安区实验小学汪元广老师、淮南市田家庵区淮河中学陆芳老师、亳州幼儿师范学校陈萍老师分别围绕民族声乐、民族器乐、中国舞、戏曲等项目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本次活动旨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培根铸魂,教育中小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中小学生提升艺术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继承者,展现新时代我省中小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风貌,展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