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文论的中国性:概念·命题·思维·范式高端学术论坛”在芜湖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香港岭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3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项念东教授主持。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胡晓明、《文艺研究》文学室主任陈斐、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传志分别致辞。王刚副校长代表安徽师范大学对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办学情况及中文学科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胡晓明教授指出,在当前高度文化自觉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性”成为学术思想界重新发现的关键议题。他强调,中国性并非封闭静止的实体,而是流动的文明脉络,在探索文论中国性的道路上,应秉持“体用”方法论:一方面强化学术理性,注重中西辩证对话;另一方面推动古今汇通,以建设性姿态激活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陈斐主任则从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语境出发,分析了古代文论研究的新进展,突出了命题、思维与话语范式研究的重要性,呼吁构建更全面、立体的文论研究格局。胡传志教授回顾了安徽师大文学院在古代文论领域的优良学术传统,并介绍了文学院与诗学研究中心近年来的重要科研成果,同时对学界同仁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此次论坛,共设置五场大会主题报告,一个青年博士专场,共同聚焦于中国文论主体性的确立及其学术品格的彰显。学者们从多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文论的概念、范畴、命题、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致力于更新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建构中国文论的自主知识体系。研讨内容,主要涵盖五个方面:其一,对中国文论核心范畴进行本体论诠释与价值重估,如武汉大学高文强教授以《文心雕龙》为中心反思如何观看“文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明辉教授详细梳理了“兴象”范畴的生成与流变。其二,对“文以贯道”“适情”“诗乐关系”等经典命题的语境还原与创造性解读,如北京大学周兴陆教授对“适情诗学”意蕴与价值的新阐发;浙江大学黄鹏程老师从诗乐关系论的维度考察了元代诗学的演变以及其易代形态;北京大学胡琦老师对“文以贯道”被误读现象的考辨与反思。其三,对中国文论独特思维方式的深度揭示与跨学科观照,如北京师范大学谢琰教授立足钱钟书的“心理学”,围绕《谈艺录》和《围城》探讨了钱氏的文学观念及学科意识;吉林大学刘顺教授关注到唐代文学研究的“制度维度”;香港岭南大学顾一心老师从“具身经验”视角分析中国古代修辞实践。其四,文体批评的话语形态分析,如河南师范大学付定裕教授对笺释批评中的“寄托”话语探讨;安徽师范大学杨柏岭教授对况周颐词真挚性的探讨;安徽师范大学黑白老师进一步阐释了词体“游戏性”在尊体过程中的遮蔽与张力。其五,对中国文论近代转型与范式重构的反思,如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阐发黄季刚先生文学研究的当代意义;中央民族大学杨宁副教授分析了心性论在中国美学现代转型中的关键作用;东北师范大学赵强教授探讨了晚明思想的近代选择及复兴对于中国近代美学所发生的意义。会议讨论热烈,新见迭出,充分体现了学界建构中国文论自主知识体系的共同追求,也展现了当前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的活力与生机。
8月28日下午大会举行闭幕式,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伟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赵厚均教授对会议讨论情况及核心议题作了学术总结,认为本次论坛围绕概念、命题、思维与范式等主题展开了深入而多元的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最后,安徽师范大学张勇教授致闭幕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