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榜样师大人·校友篇】王毅:笃行深耕基础,不懈探索求新

  • 时间:2025-10-10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作者:大学生记者团 张婷婷 杨黎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再次回到母校,校园里的一切——蓝天、白云、古树、运动场、林荫小道,都让我感到温暖而踏实。”在安徽师范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上,面对台下朝气蓬勃的新生,校友代表王毅教授心潮起伏,“希望同学们夯实人生的地基,伸展博学的枝桠,最终成长为基础扎实、求真创新、引领未来的新时代栋梁之才。”

作为1997届数学专业校友,王毅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已在国际数学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在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生物数学等领域,他始终如一地践行着师大校训,在研究数学的道路上笃行求索。

师大筑基 铸科研底气

回忆与数学结缘的起点,王毅说:“我一直对基础学科保有浓厚兴趣,这也是我很多朋友到数学系的原因。数学不仅是理科的根基,更带给我深刻的人生感悟。”对数学的热爱,驱使他在相关学术领域主动探索。

师大的求学岁月,为王毅奠定了坚实的学术根基。他回忆到,“母校非常重视基础训练,本科阶段打下的扎实数理基础,调动了我的创新性思维,坚定了我做学术研究的信念。”本科时期“强化基础”的教育,赋予他即便知识暂时淡忘、也能在需要时从容“捡回来”的能力。他时常叮嘱学生,“唯有打下坚实的根基,才能真正踏入前沿。否则,当触及核心难题时,才发现自己‘没学过、学不深’,那便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与难受了。”

谈及师大求学期间最深刻的记忆,王毅的思绪回到了那些对他言传身教的老师身边。“在师大,我有幸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他们不仅会在学术上倾囊相授,更在人生道路上为我指引方向”。毕业前,微分方程课的老师将自己珍藏的1982年版《常微分方程》原版专著赠与他。王毅一直将它摆在自己专业书架上最醒目的位置。“老师将专著中的最新成果交托给我们年轻一代去学习、传承,其意义远非金钱可以衡量,是无价的。这本书,为我开启了学术生涯的第一扇门,也一直激励着我不忘初心、笃行致远”。王毅还深情地说道:“我的博士导师也曾在母校深耕多年,后转赴科大。他对两校那份同样深沉的情感,始终感召着我,将这份跨越校际的学术精神接续与传扬。”

育人传薪 守科研初心

这些来自师者的传承与温暖,如今在王毅的教学生涯中延续。作为教授和导师,王毅将师大“重教”的校训精神融入到育人实践中。他深知科研道路的艰辛,因此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科研的突破往往不可预知,许多重要的成果和方法都是在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他独特的教育理念也体现在对科研过程的理解上:“科研不仅是追求结果,更是修炼心性、提升境界的过程。”他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他引导学生体会科研中的共鸣:“科研之路,99%是沉默与试错,1%是突破与共鸣。然而,正是对这1%可能性的不懈坚持,才最终迎来无上喜悦与内心释然。” 这种“在试错中成长,在坚持中突破”,肯坐“冷板凳”的科研态度,正是师大“笃行”精神的注脚与传承。

“先生,就是先当学生。我始终铭记着这句前辈的教诲,并以此自勉。”王毅这样说。这朴素的理念,也成为他教育实践的写照。在他看来,教师的要务是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与学生共同进步。这种谦逊开放的心态,让他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王毅曾有一位学生,多年来致力于攻克一个关于微分正系统的猜想,近期终于取得重要进展。潜心科研让学生焕发出一种独特的精气神,学生在电话中告诉他:“我始终记得您说的——科研最大的魅力在于,面对挑战时我们永远无法预知突破何时到来,所能依靠的唯有信念与坚持,结果很重要,但过程能修炼心性。”听到这番话,王毅由衷地为他欣慰。

数理为桥 探交叉新境

王毅的研究涉及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生物数学等领域,这种创新性的跨学科研究源于师大求学时期的学术熏陶。他认为,数学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具有连接不同领域的独特优势,他将自己的核心研究方向——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视为连接基础学科与应用的桥梁。

为了让更多人理解数学在跨学科领域的实际价值,王毅举了一个具体例子:在生命科学中,竞争系统是理解生物分布、种群丰度、多样性和进化的基本框架之一。它揭示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各类实体,如何在有限资源环境中相互竞争并动态演化。在竞争系统理论中,“承载量”是一个核心概念,用于描述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某一物种能够长期稳定维持的最大种群规模。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理论承载量,竞争对手的存在会降低对方的有效承载量。数学思想的引入,使得人们能够从高维空间的角度研究多物种构成的“联合承载量”(也称承载体)结构,从而更精确地揭示系统行为。

“例如,通过承载体,可以观察到诸如‘剪刀-石头-布’循环竞争、生态位分化、乃至混沌动态等丰富现象。此外,承载体的几何结构本身也深刻影响着系统的最终命运。”竞争系统理论将数学的严谨性与生命科学的演化复杂性相结合,揭示了自然世界“适者生存”法则的深刻与微妙。王毅用生动的实例说明,基础学科与应用领域的结合能够产生强大的创新动力。

在佐治亚理工学院、明尼苏达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访学中,王毅曾置身于国际学术研究中心,感叹道:“论文里那些名字,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面前,有任何想法都可以直接与他们交流。”2007年秋至2008年春,他在佐治亚理工学院跟随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领域的国际著名数学家周修义教授和曾崇纯教授,学习研究无限维动力系统的不变流形理论与同宿轨保持问题。“这不仅为我后来的研究增加了很多知识储备,更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术视野。”王毅回忆道,“周先生在佐治亚理工创立的研究中心,在该领域深深影响了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全球学者,为我国许多青年人学习与接触国际前沿打开了一扇大门。”这段经历让他结识许多著名数学家与良师益友,获得受益终身的学术启发,深刻认识到开拓视野、接触多元思维的重要性,他更加坚信:保持开放的学术心态至关重要。

情系母校 赴时代新程

面对2025级新生,王毅的寄语紧紧围绕安徽师大校训展开——第一,要珍惜师者。师大拥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优秀老师,他们带来的全方位熏陶,是大学最宝贵的财富;第二,要提升认知境界,主动走出舒适区,勇于参与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他鼓励新生:“不要因为听不懂而畏惧参加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哪怕最初你只能理解5%,当它成为你的一种习惯,突然有一天,这些内容就会回来提醒你,提升你的认知层次,开拓你的视野。”坚持参与,也能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见识;第三,要夯实基础,知行合一,在“博学”中打好扎实的基础,激发创新思维。他希望师大学子们更要注重“笃行”,将所学所知付诸实践,未来,在各自领域为社会贡献光与热。

在师大即将迎来百年校庆之际,王毅表达了对母校发展的殷切期待:“愿母校以百年华诞为新起点,擘画前瞻格局,奠基战略未来,推动各项事业迈向历史新高度。”他特别关注数学学科的发展,表示愿意尽己所能,为母校数学及相关学科的进步发展贡献力量。

三十多载光阴荏苒,从青涩学子到科大教授,他始终践行师大校训。安徽师大的校训精神,他“无论身处何地都铭记于心”,回望来路,他感慨:“当年我的老师们说校训时,我还没有太深刻的共鸣,现在我后知后觉。”如今,他也将这份带着温度的师者之心,连同对科研“喜悦与释然” 的体会,传递给新一代的师大人,激励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采访/大学生记者团 陈安妮 张婷婷)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