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安徽师范大学90华诞,梯尔希(南京)药物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化学80级校友郭锐评女士、陈礼勤博士慷慨捐赠2500万元,是目前为止单笔捐赠金额最大的一笔,体现了他们对母校的深厚情谊。
郭锐评女士和陈礼勤博士用11年的时间带领团队将梯尔希(TLC)药物标准品打造成为行业世界知名品牌,一直关心和支持学校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从芜湖到多伦多,12个小时的时差,近8000公里的距离,而超越时空限制,飞跃过无边无际的海域的,是夫妇二人对于母校不变的牵挂和始终如一的初心。
难舍难忘 一草一木尽是情
“师大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共同的美好记忆。我俩一个来自蚌埠,一个来自六安,在师大化学系成为同学,虽然大学四年仅是同学而已,但彼此留下的深刻美好印象让我们毕业后走到了一起。”作为80级化学系的学生,陈礼勤也曾经是个普通的师大学子,在古朴的老校区里度过了四年熠熠芳华。在这里,他感悟师生、同窗互助的情怀,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尽管距离毕业已经过去了30多年,谈及大学里的各位导师及上课时的风格与气氛,陈礼勤依旧感慨万分:“很多老师是终身难忘的,他们既是我们的老师,传道受业解惑,更是我们的人生楷模,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他现在还深深记得,教无机化学的罗明润老师讲课精彩,气场强大,让大学新生时期的他眼前一亮;教分析化学的吴家良老师,课堂风趣幽默,让化学方程式这个枯燥的代名词也变得有魅力;教配位化学的何炳坤老师讲话慢条斯理,笑容可掬;两位辅导员亦师亦友,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对大学生活的清晰记忆,绘出了那段平凡生活里,他收获的每一份爱与成长。直到今天,这份美好凝聚在一起,融入了他们对于母校的深情。
师大赋予陈礼勤的另一份意义,是这里成就了他的家庭。据悉,妻子郭锐评不但是连续几年的三好学生,还是班级里的文艺委员,会弹琵琶,经常组织班级活动,参加学校文工团的演出。而至今,她的这个业余爱好也仍未放弃,上个月刚在加拿大第一届国际中国乐器比赛中获最高级10级琵琶金奖。
这段属于师大的大学时光如细水长流,缓缓流淌在二人的心底,无论何时谈起,都能细细讲述,充满欢喜。
克勤克俭 助力公益育人才
悠悠公益情,拳拳育人心。事业发展的同时,陈礼勤、郭锐评不忘以己之力回馈社会。早在2015年,夫妇二人便秉持让经济困难的同学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助力学校建设的初衷,在安徽师范大学捐资设立“化学80春雨爱心基金”梯尔希医药助学金用于资助化材学院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二三年级学生,截至目前已连续资助第四年,资助人数已达220人,资助金额共55万元。而在多伦多,二人也有资助很多大型活动,如在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捐资设立研究生奖学金,以及世界著名多伦多病童医院的现代化手术室。
“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华人,尤其是大陆新移民在主流社会的影响力。牢记历史、防止战争、捍卫和平也是我们海外华人的责任和义务”陈礼勤说道。2015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夫妇二人资助的《和平颂》大型文艺演出得到多伦多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誉。而今年积极参与资助的2018多伦多中国文化节也将在主流社会产生强大的反响,在丰富加拿大多元文化的同时,助力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无论是设立助学金还是社区资助,陈礼勤夫妇二人做过的公益很多,而刻意想要去做的却并不多,陈礼勤表示,“很多公益活动我们是凭直觉去做的,正如有些事情可能想多了反而不会去做。回馈社会是每个人的义务,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钱多钱少,捐多捐少,其实意义是一样的,不用过分的去解读。”
再接再厉 披荆斩棘奋攀求
道路崎岖何足畏,披荆斩棘奋攀求。从师大毕业后,陈礼勤在国外的公司工作了十几年,管理着一个研发团队。当时的他甚至可以预测未来十年,二十年自己每天都在做什么,日复一日的生活让陈礼勤萌发了挑战自己的想法,因而选择回国创业。经过11年的拼搏奋斗,陈礼勤、郭锐评二人已将梯尔希药物标准品发展为行业知名品牌,公司也逐步发展,在全球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创业初期的艰难是必然的,但妻子郭锐评和好友顾家山的支持给了陈礼勤很多坚持的勇气。“高山流水遇知音”,陈礼勤和顾家山之间的深厚友谊不仅促进了梯尔希公司事业的发展和师大化材学科的进步,还成为彼此人生中珍贵的回忆。“我和顾家山书记在上学期间是分属二个班的,但却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我2006年决定回国之初,顾书记积极促成我回师大,引领我在芜湖高新区参观、物色实验室。在不得已去南京以后,他又亲自帮我挑选了我们公司的第一批四位员工。除一名早期离职以外,另外三人都已是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其中二位是总监,一位研发副总经理。”陈礼勤回忆道,“从顾书记任学院领导开始,我们公司便和化材学院一直有良好互动,每届学院领导都去过我们公司。今年学院汪书记,高院长,余书记以及近40名同学到访过。我们也每年来师大招聘。”相对于公司里其他院校的毕业生,陈礼勤二人也发现师大学子整体素质相较要高的原因,与师大本身注重化学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有很大关系。
扎根沃土,不忘初心。尽管郭锐评、陈礼勤已离校30余年,对于母校建设的关注却始终如一。母校90周年之际,陈礼勤表示:“如今学校的硬件建设已经很好了,可要把这些转化成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还需要不懈的努力。希望母校在一代一代师大人的共同努力下越办越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文/大学生记者团 徐晨 陈丹 李佳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