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迎校庆·师大记忆】打捞青春岁月 重温美好时光

  • 时间:2018-04-08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徐成进

打捞青春岁月,重温美好时光,相约母校,我们的梦。

离开母校五十二年了,尽管时光流逝,总是忘不了曾经的校园,朝夕相处的同学,一起读书的美好时光。四合院,小平房,筒子楼,我们的宿舍,当年的欢声笑语,曾经发生的故事,都是我们终生难忘的记忆。

二○一六年五月二十日,是返校聚会的日子。十九日,我携同眷属先期来到母校。

走近宏伟耸立的校门楼,仰望门楣,“安徽师范大学”校名字赫然在目,苍劲有力的大字,令人怦然心动。《皖南大学》老校门不见了,新校门东离,视野开阔,前方是绿浪婆娑的镜湖。久违的校园有些陌生,却是一片崭新的景象。

下午和与芜湖的李鹏飞同学去物电学院,落实日程安排。李娟书记热情招呼我们,安排姚蕊秘书接待,尤其令人高兴的是,班主任罗资生老师也来了。因为事前有联系,很快定下来,安排我们住专家楼。

学校西大门内的路上,学院拉起欢迎的红色横幅,系在两旁的树上,在绿叶丛中格外醒目,显得喜气洋洋;“热烈欢迎物理系64届戊班同学毕业五十二周年返校聚会”的金黄色的大字,在鲜红的布幕上闪着金光。面对此景此情,我注视良久,和爱人在横幅下留下珍贵的照片,作为纪念永远珍藏。

第二天上午,有同学到来。我向最先到来的韩超华同学交待后,便和爱人一起上山踩点,寻找最佳游园路线。下午班主任罗资生也来了,和我们一起等候、欢迎同学们到来。晚上,人到齐了,芜湖同学尽地主之谊,在五四堂设晏,为我们接风洗尘。

二十一日上午,在随行家属、子女陪同下,我们从专家楼出发,沿着山路向上缓慢前行。大家兴彩烈,一路上说说笑笑,仿佛回到年轻时代。

图书馆还是当年的模样,一点都没有变,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时,许多图书盖着“国立安大”的藏书印章。我们在这里借过书,丰富知识,编织梦想,放飞理想,山上山下,不知跑过多少个来回。我们高兴地在这里,留下此行的第一张合影照片。

我们继续前行,寻找住过的宿舍。一九六〇年刚进校时,住在山上的四合院。山顶有座破落的四合院,布满铁锈的通花铁门,上着锁。这是我们住过的宿舍吗?当年的四合院有很多房间,都有窗户对外。有环绕一周的内走廊,木柱撑着挑檐,这里也是。院内,迎门是砖砌花坛,中央有棵枇杷树:徐厚松同学记得,院后面有座砖砌的塔,但这些标志物都不见了。山顶紧靠赭山公园,原来有一个稀疏的篱笆墙,现在已是砖墙了。后来,我们搬到下面半山腰上的平房,那里可以俯视铁山宾馆的内院。路上遇到过平房,可是我们认不出来,环境都变了。

沿围墙边的石子路下去,坡度不陡。天下着小雨,路有点滑,大家相互搀扶,缓缓前行,路上洒满笑声。忽然,有人摔倒了,不知谁喊了起来。听说无大碍,大家还是放慢脚步。雨越下越大,冲刷着泥土,石子路更加泥泞。因为有亲友陪同,同学间相互扶持,一路平安。下了山就到了生化楼,我们一眼就认出来,这里有我们的教室,毕业前就是在这里上课。

教学大楼是最早的教学楼,造型很美,是我们刚入学时上课的地方,现在增加了一尊陶行知先生的座像。生化楼是后来新建的,我们都一一拍了纪念照。

雨越下越大,撑着雨伞还是湿了衣服,大家说着笑着,完全忘情了。在荷花塘的桥上,我们一字排开,留下一张浪漫的雨中影像。其后,又在校门前拍了一张珍贵的纪念照。

校园变化很大。东西操场改造一新,中操作场成了商业服务区。过去的服务区,沿西操场主干道东侧一字排开,有医务所、邮政所、缝纫部,百货商店,最南边有木工房和破璃仪器厂。东西操场之间的高地,从前有一排筒子楼,是学生宿舍,我们住在最南边一栋西边的横头一间。北头有体操房,俱乐部。这些房子全部拆除了,代之以两栋高楼,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当年的校园是个大花园。春天里鲜花盛开,到处有无名的野花,野菊,野蔷薇;有白玉兰,广玉兰,中国梧桐;还有满山的松树,盛开着金灿灿的松花。

教学大楼前曾满栽花木,盛开着各色各样的月季花,姹紫嫣红,香气袭人,令人喜爱。美人蕉处处开,还有荷花塘,塘中心有玻璃花房,有花师培育各种花木。都陈年往事了。

所幸的是,还可以看见那些熟悉的教室和小路,带给我们温暖的回忆。回望过去,那些耳熟的老歌,仿佛又回到我们的耳际。由于时代变化和科技进步,那个高音喇叭响彻校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二十一日下午,物电学院为我们安排了座谈会。阔别多年的师生相见,都感到异常的惊喜和兴奋,大家就象老朋友一样紧握双手,互致问候。

李娟书记播放视频,介绍校史和发展历程,介绍学校的近况和远景规划。报告令人振奋,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们向学院汇报了我们班级的历史概况。我们班是皖南大学物理系64届戊班,“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属机密专业。对物电学院来说,是第一个电子专业的班级。我们上无线电专业课的地方比较隐蔽,在山腰树林里,是一处有木地板的平房。

大约是一九六二年,在西操场小礼堂,听马书记做《关于机密专业保密工作》报告。他说,科研是党的工作,一部分也是一种阶级斗争,另外为生产服务。科学的国际意义:关系两大阵营之间斗争;科学的国内意义:关系建设国防。1962年完成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科学研究与经济和国防有重大关系,会因失密带来重大损失。

马书记宣布保密制度。规定不得对外泄漏学习专业,不得在公交车上和公共场所谈论有关专业内容,不得将笔记本带出教室,不得将笔记本给别人看,包括自己家人和亲友。

座谈会上,同学们回报各自的生活工作经历,老师们发表感言,班主任说我班同学能吃苦,学习用心,对我们印象深刻。师生共同回忆当年在一起的情景,像校友一样,无话不说,谈笑风生。

会上,我们向学院赠送精制的烤瓷匾额,李娟书记接过礼物,笑得乐开了花。班主任罗老师急切地要我解释含义。

这是一幅国画做成的烤瓷匾额,题字“万紫千红满园春”。画面中央是盛开的牡丹花,号称国色天香,象征富贵艳丽,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右边树上站在一对孔雀,娇媚地展开五彩斑斓的羽屏;左边的山石站着一对鸽子,面对孔雀睁大眼睛审视对方,和眼前的情景,显示出和平安宁的氛围。这是一个春天的花园,温馨芬芳,和平安宁,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母校,是我们对母校的祝福和希冀。

听了我的介绍,老师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李书记笑得合不拢嘴。

座谈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直到天黑,意犹未尽。会后合影留念。晚上我们设谢师晏,感恩老师,感谢学院领导。畅饮美酒,再叙友情,把聚会推向高潮。

后记

二十二日清晨,学院派车送我们去花津新校区参观,安排一名研究生为我们带队导游,沿长江岸边游览几处景点。面对滔滔江浪和渔船,大家异常兴奋,用相机,用手机,边赏景,边拍照,留下难得一见的照片。

中午安排新校区食堂就歺,我们感受到回家的温暖。饭后参观校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亲眼感觉到母校巨大的、可喜的变化。当看到校史记载的机密专业名单中,有我们“无线电电子学专业”时,有人喊了起来,大家非常兴奋,一齐挤过来围观。

新校区真美。拔地而起的高楼,排列成行,蔚为壮观;宽广的绿化带一眼望不到头,绿茸茸的大草坪,美丽地展现在蓝天下。原生态的池塘,岸边的绿柳抽着长丝,吐露着嫩绿的新叶。眼前是那么清纯,欣欣向荣,空旷和宁静,让我留恋忘返,不忍离去。

母校,就象饱经风霜的老树,焕发着勃勃生机,已成长为参天的大树。

当年,校领导告诉我们,我们学校是全国公认的最美的学校。因为背靠赭山,植物繁茂,春天里到处是鲜花,宛然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多么希望母校的明天更美好,不仅人才辈出,更是一个姹紫嫣红,美丽温馨,更加美丽的安师大!

二〇一八年三月

(袁延毅,皖南大学1964届毕业生/文、图)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