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通社讯(文/图 文学院 余婷婷 宁嘉惠)11月16日上午,教育部2017年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安徽省高校新入职教师博士培训班主题讲座在花津校区理科大楼报告厅举行。培训班邀请到了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鲍鹏山教授为参加培训的博士一班、博士二班共102位高校新任教师作了题为《子不语:当我们在讲台上开始说话》的专题报告,校团委组织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300人旁听了报告。

报告会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绍武主持。他首先代表学校向校友重返母校表示亲切问候和衷心感谢,并向参会人员介绍了鲍教授的学术成就和治学风范,呼吁广大新任教师以鲍教授为标杆,不断耕耘,努力成长为德术并重的优秀大学教师。

报告伊始,鲍鹏山教授面对台下初登专业课讲台不久的新任教师们,先是表达了自己的认可和鼓励,随即针对性地抛出了一连串问题,如“真实的东西是否一定应该说”,“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为什么不说”等等,发人深省。随后,鲍教授分四个部分进一步解读了“子不语”背后隐含的深层意义,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价值判断与方向引导的必要性。第一,“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味关注成功的机遇和手段,而忽视个人自身的努力,可能会走向“厚黑论”的误区。人的品行、行为和意向决定了人的命运,而不是所谓神力。有悖常理的事物博人眼球只是暂时的,过多谈论这些东西可能会损害正常逻辑。教师应当教授普遍适用的常识,培养学生正常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二,“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对待伦理学问题非常谨慎,说话之前必须考虑说话对象以及回答可能造成的后果。教育就是要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便不是事实也很虔诚地装作去信,学会“敬鬼神而远之”,这才是智慧的体现。第三,“不知为不知”。不要在琐碎的知识上浪费精力。针对中国大学课程的细分化和强调实用性的现象,鲍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不否认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但礼义信的价值问题更应当被重视。教育应当使人学会利用能力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在道义和权威对峙时选择良知,而不是屈从于世俗观念。第四,“予欲无言”。教师的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为人师表,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鲍鹏山教授在演讲过程中旁征博引各类经典事例,并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孔子的深入研究,向在场师生展示了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卓越教育理念,赢得了大家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共鸣,在长达3小时不间断的演讲中,互动频繁、热烈、精彩,雷鸣般的掌声在场内数次想起。省高师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朱礼长在总结时表示,鲍教授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造诣精深,听完演讲后受益匪浅。他强调,想要成为一名好的大学老师,从教能力是基础,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生方向才是最终目标。希望各位新任老师认真思考所学所感,以正确价值观和学者良知为基础启动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
据了解,从2016年开始,国家启动实施了中西部高等学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教育部每年组织2000名高校新教师,进入国家遴选的高水平学府,进行为期20天的集中学习,并完成六个月的返岗教研。本次培训是我校连续第二年承担该项培训任务,体现了安徽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领域的雄厚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