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师大人的年末小目标:助力脱贫

  • 时间:2017-01-04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张顺 审核 徐成进

                 ——我校2016年年末脱贫攻坚第三方监测评估工作侧记

    本网讯(学校办公室 孙静)“我感觉到特别温暖,感谢党和国家一直记着我们”,现年91岁的吴老太边说边丢下他的拐杖,颤巍巍地握住了评估人员的手。12月23日至27日,安徽师范大学的1060名师生,远下基层,深入歙县、郎溪、泾县三个县城万余户人家,逐点逐条核实他们的脱贫材料。这个年末小目标,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4个学院齐力共完成。

小目标细谋划,一户都不能少

    14个学院的同学们谁也没有想到,在本学期即将接近尾声时,他们收到了一份新年大礼——一节价值连城的国情教育课、社会实践课。
    作为安徽省脱贫工作验收的第三方,起初很多同学对这项工作并没有正确的认识。直到校院下发厚厚一本的培训材料,召开过培训会议,同学们才认识到,这次实践不是想象中的“乡村行”、“农家乐”。
    校院先后开展专题培训,师生深入学习相关文件,邀请专家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第三方监测评估方法技巧。为师生做足后勤保障工作,学校为全体师生购买保险,学院统一配备走访所需的文件袋等办公用品,提前储备饼干等食品。数计学院还编写了入户访谈操作手册,开展了入户访谈模拟演练。
    此次分配的任务区都是山区、半山区,又碰到连日的风雨天气,脚下只有狭窄的盘山公路,高山海拔1000多米,山势陡峭,时逢山雨绵绵的季节,队员们相互搀扶着踩过泥泞坎坷的山路才能抵达农户们的家中。数计学院尹文生、刘强松同学走访的访户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需要步行3个小时,泥路都在悬崖峭壁之间;徐庭涛、王冠鹏同学在第二天访问脱贫户的时候,由于多人的旧房子在山上甚至山顶,为了保证工作,他们仍亲自爬到山顶去拍摄旧房子的照片。

    新传学院马梅老师带领同学们穿梭在深山中,到处林木茂密,雾气弥漫。虽然道路崎岖,住宅分散,师生们在帮扶责任人的陪同下坚持逐一入户,爬山过河,沿着河边走几公里窄窄的石子路,大家顾不上打伞,小心翼翼地走着山路,不时地有小石子从脚下滚落到路边的沟涧中。尽管衣服头发湿了,甚至鞋袜湿了,但是大家仍然饱含激情、大步朝前走。有几处贫困户需要乘坐竹筏到对面的深山里去查访。师生们是第一次坐竹筏,开始有点害怕,小心翼翼地走上竹筏,却不敢站在上面,只好慢慢蹲下去,蹲在竹筏上过河。
    入户核查中,国旅学院杨立辉老师不顾不通车、下大雨的艰苦环境,深入山区每一个贫困户家中,做到了一户不漏;费罗成老师在核查的最后一个下午,将本组情况特殊的家庭进行了全部重新核实;汪维同学在重感冒的情况下,坚持完成高强度工作;送宛丽娟、唐益友同学的车出了故障,两人便靠走路完成全程。
    物电学院宋凤楼、黄守芳等老师感冒咳嗽仍坚持深入一线去实地核查了解情况。孙芳芳同学生病发烧,打完打点滴后仍拖着病体坚持下乡调查;马克思主义学院侯贤婷同学在走访时因天气寒冷,得了重感冒,但她依然坚持白天入户调查、晚上系统录入,直到完成全部工作。

小目标真性情,以毅力破坚冰

    深入实地,生活保障条件的艰辛挑战着师生们的生理极限。寒冬风雨天,没有空调,无法取暖,被褥单薄,海拔高,热水不够用,驻地夜里温度很低,夜里被冻醒多次,因为洗澡到中途水变凉而导致感冒的情况更是屡屡发生……怀着一颗踏实努力的心,师生们坚定地走在评估之路上。
    接到工作安排,教科学院李小平老师离开了刚出生四个多月且身体不好的孩子,去到深山里与同事、学生们一起坚持完成评估工作。他可以,却没有以一个父亲的责任为由,拒绝为人师表的责任。他放下的,是“小家”的亲与情,扛起的,是“大家”的德与爱。
    沟通的不便不断磨砺着师生们的耐心。“村干部经常来看您吗”“问村里有没有人来跟您说话”……从方老汉屋内传出的师生们的声音回荡在安静的村落。方老汉孤身一人过了大半辈子了,看到师生们来特别开心,可是因为他年老听力不好,常常无法理解说话人的意思,也很难说清自己的情况,所以同村的人也不愿意与他交流。但是,师生们没有放弃,尽量用最大的音量,最浅显的话语询问老人的情况,有时一个问题甚至要重复5遍以上,老人才能理解。“沟通问题应该是我们碰到的最大的障碍了,”新传学院的李希同学说道,“贫困户当中很多老人,他们有的说着说着就开始和我们拉家常,有的答非所问”。

    走访对象的不配合甚至是拒绝,也是大挑战。遇到一位拒绝调查的脱贫户,多次上门被拒,但是数计学院的王杨、周有顺老师坚持登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向该脱贫户宣传党中央的关怀和国家的政策,最终对方被二位老师的耐心和细心感动,主动提供各种票据配合调查。核对完成后二位老师还看望了卧病在床的老人,送上慰问品,老人也郑重地按下了手印。
    教科学院的孙德玉老师在走访中,遇到了这样一对姐弟:被母亲抛弃、相依为命、年仅19岁的姐姐与14岁的患有智力障碍的弟弟。平板房下三双手紧紧交握在一起:沧桑却有力、粗糙亦温暖、平凡也动人。孙德玉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此刻给予这对姐弟的不仅仅是一时生活拮据的同情,更是给予他们往后生活希望的鼓励。虽是素昧相识,仍是满心牵挂,马克思主义学院潘新安老师、吕惠、陈萍、郝峰山同学、文学院张雪莉老师、环工学院李婧同学以及历社、经管、生科、化材的多位师生,他们遇到了许多不幸的家庭,虽自知可能对于他们漫长生命自己的给予只是杯水车薪,但仍尽己所能,慷慨解囊,施以己力,予以援手。
    “奶奶,您歇歇,我们过来看看您和您聊聊天”“大爷,家里都有哪些人?”“今年挣了多少钱,生活怎么样啊?”“身体怎么样啊?”“您知道您的帮扶责任人是谁吗,对他还满意不?”“奶奶我们走了,您保重身体,有什么问题随时告诉村里镇里,他们会帮您解决的”……师生们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温暖着走访农户的心,经管、新传学院师生的包里特意装着平安果、巧克力等吃的,每到一家都会拿出来送给老人孩子。

小目标大学问,让数据来说话

    高校承担第三方监测评估任务,如何发挥专业和知识优势,达到精准核查与评估?14个学院各显神通。到达任务区后,在乡情通报会、座谈会等基础上,师生们首先结合国家扶贫政策、地区特殊扶贫项目的要求和具体内容,针对当地经济、地理、人文等差异,对照往年发展境况,利用学科优势,搜集信息,总结归纳,制定了区域化明显、针对性更强的评估措施。从这座山到那座山,师生们分组进行,在帮扶责任人的陪同下,按照贫困户的名单挨家走访,财产核实,人口核实,住房核实,饮水核实……只调查不干预,回到住处便将当天调查的信息反复计算、验证、核查,直至万无一失,方录入到系统中。

    数计学院邀请科大讯飞的技术员提前培训软件操作,根据原始表格和前端采集数据的多样化,对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提高工作效率。依托科研团队的优势,强化产业扶贫,推动校地科技合作。邀请相关农村电商专家、企业家和本地农户,举办了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研讨会,并达成了相关产业合作意向。
    翻开新传学院师生收集的脱贫户年末核查表和人均纯收入调查表,上面几乎每项数据都有铅笔标记,这是同学们评估时留下的记号。“大部分农户他们很难说清自己的收支情况,我们就拿着农民资金明白卡和他们的存折一项一项的对,每户人家需要核对的数据大概都有二、三十条,对完一户人家至少需要15分钟”,李希同学说。师生们白天走访,晚上在会议室录数据,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总是反反复复的核对信息之后才会提交,所以常常一录数据就将近凌晨。一位同学在提交信息的时候,错输了一个数字,“我把这个情况向我的带队老师汇报了,老师说明天后台开系统才能更改,那一整晚我都睡不着,半夜两、三点钟又爬起来把其他的数据又核对了一遍,才放心”。
    为提高考核精准度,把握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主要考核指标的精准度,工作组成员总是将走访询问和实地考核相结合,尽最大努力实现精准的要求。数计学院吴静、汪清波同学在走访过程中遇到一户贫困户家庭成员人员又无法联系的情况下,为了核实情况的准确性,走了3里多路,来到该户的亲戚家,进行问询和核实。为了核实数据的精准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队员们平均与一户贫困户前期通话时间20多分钟。
    法学院孙杨同学这次参与测评的泾县爱民村地处皖南的偏远山区,冬季天气潮湿阴冷,第一天抵达她就产生了水土不服症状,却坚持按原计划进行。连续几天的翻山越岭,却丝毫不放松对每一户的严格测评,对照评估标准,非常细致地核实脱贫户家庭成员、医疗保障、住房情况、收入支出明细,把上级的要求执行到位,受到了贫困户和镇村干部的高度赞许。

    “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村官的寄语,也是我校师生们评估时的初心。为期5天的访贫问苦,师生们亲眼见证了许多的贫穷和不幸,“没有人生来就是贫穷和无助的,也没有人愿意成为别人的负累,我见到了醉驾出车祸的父亲与被截肢的无辜孩子,也见到了无人赡养的年迈老人在昏暗的屋子里静候死亡,他们失去了劳动能力,失去了交际的圈子……”“但我们更见证了国家和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做出的艰苦努力。一栋栋危房被改造成了温暖的小屋,一条条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一笔笔补贴金精准第打到了贫困家庭的账户中……让他们能够守着一方水土,坚强地生活着。”“虽然很多情况多少在新闻里都见到过,但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感触还是很多”。经管学院吴林芳同学家住芜湖市市区,深入田间地头调研这还是第一次。看到贫困村民们逆境中求生的顽强意志,她颇为感慨,“在你抱怨自己没有好看的鞋子穿的时候,想想那些没有脚的人。”
    “‘我从来不叫苦,叫了有什么用?也解决不了什么!’这是我走访的一位身患重病的阿姨脱口而出的话。贫穷压不倒他们,也打磨不掉他们笑对生活的勇气和执着。”新传学院张雪莉同学说道,“他们的生活也许只是刚刚脱了贫,但他们的精神很富足,值得我们学习。”
    “很温暖,很励志”
    “基层工作也不好做”
    “希望以后能多为他们做点什么”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