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校共青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高举团旗跟党走,全面落实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团结凝聚全校团员青年为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局面贡献青春力量。
坚持思想引领,融入“大思政”格局
“一周青马行,一生青马情。学习培训给了我前行的动力,使我坚定了为同学服务的担当。”我校承办的全省“青马工程”高校班的一名学员这样留言。自学校2015年获批全国首批“青马工程”研究培训基地(安徽省唯一,全国28所高校)以来,我校每年承办全省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包括我校在内的全省100多所高校的240多名大学生骨干在这里接受教育、增长本领。
五年来,学校始终将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为学校共青团的根本任务。持续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连续四年承办全国全省“青马工程”高校班培训,培训大学生骨干近1000名。会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成立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分层次举办团学骨干培训班。校院团委常态化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每年达50余场次。学校入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军校共建共育全国百所高校、团十八大以来共青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50所高校)。大力实施“青春导航”典型引路育人项目。开展“感动师大”十佳事迹、“师大骄子”十佳大学生等评选,选树了一批学生典型。五年来涌现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耿竞、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王阳、团十八大代表蔡志鹏,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安徽省十佳大学生3人,安徽省优秀大学生18人。每年组建“青春导航”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宣讲团,向新生开展集中宣讲。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通过举办志愿者骨干培训班、志愿服务指导教师培训班、评选十佳青年志愿者等,不断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动员和培训指导。“幼儿环保教育”“阳光体育行动”“特殊儿童艺术支教”“新雷锋故事汇”等4个项目获评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高雅艺术进军营”等4个项目获评大赛银奖,奖项数在全国位居前列。五年来,共派遣43名大学生志愿者和67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奔赴新疆、西藏、四川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学校获评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项目办。
完善二三课堂,支撑人才培养目标
2018年2月7日,《中国青年报》以“‘第二课堂成绩单’成高校共青团改革发力点”为题报道了我校第二课堂工作。我校自2016年获批全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高校(安徽省2所高校,全国36所高校)以来,不断完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越来越多的同学在第二课堂中找到兴趣、找到价值。
五年来,学校始终将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作为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完善第二课堂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校内20多个单位每年规划开展300余项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制订课程方案,形成“学校通识活动+学院专业活动+班级自选活动”的活动课程体系。全面推行第二课堂信息系统,建设全体本科生第二课堂数据库。组织专家撰写第二课堂第三方评估报告,客观分析第二课堂对于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与支持度。制作宣传片《第二课堂,享你所想》、宣传册向广大师生推介第二课堂。构建实践育人课堂。制定实践量化考核体系,形成“立项答辩、一线体验、总结交流、成果固化”的实践育人环节。按照“学生全面参与,教师全程指导”的要求,每年组建百支校级以上重点团队,选配百名专家任“社会实践导师”,保障二年级学生百分百参与团队社会实践,万名师生深入近千个乡村和社区开展实践。学校连续26次荣获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优秀单位”。“基于‘五化’标准的实践育人课堂构建”入选教育部首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全国100个)。
推进艺术教育,投身“文化荣校”战略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由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委教育工委主办我校承办的一堂“特殊”的青春思政课在花津大礼堂开课,“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路丙辉作为主讲人,穿插短视频、青年说、微宣讲、情景剧等多种形式,艺术化再现了课堂教学,全省63万大学生在线观看,学生课后纷纷表示被榜样“圈”粉了。
五年来,学校始终将美育与德育、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着力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打造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青春飞扬”舞蹈大赛等6个“青春”系列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开设了3门艺术实践课程,着力打造“百千万”艺术育人工程(培养万名具有高雅艺术鉴赏力的学生群体、千名长期坚持参与艺术活动的爱好者、百名具有艺术创作和表演能力的拔尖骨干)。2018年第五届艺术展演中我校获全国奖项7项、省级奖项33项,获奖数量和层次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其中,甲组声乐作品《哭泣的草原》《古丈茶歌》获全国一等奖,并入选全国现场展演,实现历史性突破,学校获评全国全省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承办开展主题文化艺术活动。在校庆办、党委宣传部指导下,承办建校90周年艺术展演,历时6个月,组织动员校内20多个单位近400名师生,编创10余个艺术作品和仪式环节,实现了台上台下交相呼应的艺术效果。与音乐学院共同出品学校历史上首部校史题材舞台剧《建校初心》,再现前辈们建校创业、追寻初心的艰难,向师大九十华诞献礼。围绕重大节点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晚会、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主题诗会等。
强化从严治团,夯实共青团工作基础
“快看,公交车开进校园啦!”五一、十一假期来临,同学们惊喜地发现10路公交车开进了校园,校内上车,中途不停站,直接送至芜湖火车站。校院学生会针对同学假期出行难且不安全的问题,在校保卫处的支持和团委的指导下,主动与芜湖公交集团联系沟通,开通校园直达芜湖火车站公交专线,服务广大同学假期出行。
五年来,学校始终将全面从严治团,增强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作为学校共青团的基本要求。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2015年召开了第十一次团代会和第十一次学代会。出台《安徽师范大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持续推进组织改革。开展共青团创新试点项目立项,制定《安徽师范大学团支部建设标准》,引导学院团委、团支部创新工作、规范建设。推进团学新媒体矩阵建设,每年微信平台推文近200篇,微博发文近千篇,互动近30万次。学校共青团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3个团支部获评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出台《兼(挂)职团干部管理办法(试行)》,校团委选拔1名教师兼职副书记、2名学生兼职副书记、2名师生兼职部长,学院团委配备1名专职书记、至少1名教师兼职副书记、2名学生兼职副书记。举办组织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常态化开展“团干开讲”,依托校园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引导团干开展研究,举办新生团支部书记培训班,着力强化学院团干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团的业务水平。加强学生组织指导。2019年,学校召开第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第一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强化学生会“服务广大同学,当好桥梁纽”的工作职能,开展“晨起大作战”鼓励晨读和运动,配合学生处开展学生思想情况调研,每学期复核上报学生诉求。修订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强化学生社团指导,规范日常活动管理,选聘104名社团指导老师,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共青团将更加紧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团结带领全校团员青年以昂扬的状态和优异的成绩向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献礼,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