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榜样师大人】王广凤:矢志科研别出心“材”,潜心育人微光致远

  • 时间:2023-09-01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作者:校大学生记者团 郑雨洁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她矢志科研,坚守创新阵地。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

她从教近二十载,始终专注本科一线教学,曾获“安徽省教坛新秀”荣誉称号;此外,还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科学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先后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3项,安徽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4项,她就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王广凤教授。

学者——追本溯源探其究

王广凤的科研道路,要从她上大学开始说起。那时王广凤的分析化学成绩很好,并且在这一方面也非常有兴趣。后来她被保送安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继续在她喜欢的分析化学领域探索。

“当时是要求研究生发一篇SCI才能毕业,这对当时各个学校的研究生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提起在求学科研中遇到的困难,王广凤摇了摇头,又笑着说,“真的是很困难的,也有过很多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时候。”

遇到问题,迎难而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些话一直激励着王广凤。刚开始无从下手,常常睡不着的时候盯着上铺的床板,问自己“要做什么,怎么才能发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每天悟,每天想,“当你开始主动想成功的时候,就已经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我承认我不聪明,但我始终认为努力一定可以。”王广凤非常自豪地说。

“没有人天生就会写论文”。王广凤先看文献找思想,再进行实践检验得到成果。在上学期间,她坚持每天七点前到实验室,风雨无阻,哪怕不知道具体要在实验室做什么,也会准时到,按照导师的要求坚持每天工作学习12到14个小时,把实验室当作自己第二个家。

从研究生的时候开始,王广凤就投入到疾病诊断领域的研究。这主要是生命体复杂体系低浓度的一些目标物的检测。判断分析方法优劣有两个重要的参照指标,灵敏度和选择性。分析化学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提升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期在复杂体系中对低浓度目标物获得灵敏、特异性的响应信号。

王广凤举例解释说,某些酶在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都存在,但是癌细胞的表达会高一些。通过一些普通的探针检测,可以区分有没有,但是难以区分酶表达高低的微小差异,因此,实验室现在也在努力,从探针设计、循环技术放大、或者正交因素调节等几个方面来不断尝试,期望获得特异性放大的探针检测方法。

将化学反应引入到细胞和活体内,是化学和生物医学交叉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2019年的时候王广凤开始进行金纳米自组装光热治疗研究,纳米试剂在临床应用往往遇到摄取与治疗效果的矛盾:如果粒子很小的话就容易摄取,也容易代谢。大尺寸的纳米试剂具有较长的滞留时间可以提升治疗效果,然而大尺寸的纳米试剂摄取却比较困难。所以,当时王广凤和她的团队就利用CBT-Cys反应,将纳米试剂以的尺寸进入,发生原位环加成反应,形成大尺寸的纳米聚集体。金纳米聚集体是一种良好的光热试剂。它们通过在细胞内引入CBT-Cys环加成反应,原位合成了金纳米光热聚集体,一个方面使它的光热性能提升,另一方面延长滞留时间,获得了良好的成像和治疗效果。

在提到这些年的科研经历的时候,王广凤回忆道:“感觉这么多年,我只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热爱的道路上,不断地摸索,有一点创新性的想法,并且敢于去实践,敢于去面对困难。”

潜心研究,时间不会亏待每一个拼搏的人。经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第一完成人)二等奖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主要在DNA为基础的材料组装、纳米光电性质调控及其分析应用领域开展了初有成效的工作,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总SCI他引1500余次;申请专利10余项、授权8项、转让5项。她以坚定的每一步,走向自己的热爱。以坚持的每一次,促进研究的进步。

师者——传道授业解其惑

春风化雨,桃李万千。自2005年以来,王广凤一直在安徽师范大学躬耕于三尺讲台潜心育人,对于每一个想要上进的、努力的学生,她都尽全力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这些都是我带的学生,现在都很优秀。”王广凤将学生的信息找出来,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一个学生,“自己真心希望自己能帮助这些学生打开眼界,走向更高的平台。”2012级应用化学的周福,在王广凤指导下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毕业在即,他选择了去杭州从事教育工作。王广凤认为他是一个科研好苗子,所以即便在他工作期间,仍然不断鼓励他尝试继续走科研的道路,一直给他分享最新的科研信息,讨论科研问题。最终,在王广凤的鼓励坚持下,周福用平时积累到的文献和思路写出了出色的项目陈述,成功申请到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博士。

2015级的本科生韩挺,也是王广凤带出的优秀本科生,在其实验室以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了3篇SCI论文,获得了多个论文、专利的奖项,成功申请了美国北德克萨斯州大学的博士。

“我很感谢大学时期的班主任王广凤老师,虽然大学不经常听到‘班主任’这个词,但是我们班当时配了一个班主任。她是我科研生涯的引路人,我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就进她的实验室,她一直引导我去做研究、发论文。”2016级的戴天玥回忆起了大学的点滴生活,表达了对王广凤老师的感激之情。当时戴天玥毕业之后准备出国,王广凤的实验室出经费给他做了科研助理,让他能够在毕业之后还在实验室度过半年时间,也是给他提供一个机会准备英语考试。王广凤还解决了戴天玥的住宿问题。“这孩子需要,正好把我的空房子给他住,也是希望他越来越好。”看着戴天玥的采访视频,王广凤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于暗淡中予以光明,也必将照亮更多的路。王广凤在提起自己的硕士导师方宾老师和博士导师王伦老师时,流露出尊敬和感恩之情。

“当时分析化学学位点为了写申报材料常常开会到深夜,当时我们都困得不行了,而王老师、方老师还都精神抖擞地讨论、撰写。分析点前辈老师孜孜以求、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激励和肯定我,他们是我的导师、前辈也是长者,他们的远见卓识和包容信任,也让我不想辜负他们的期望。”

老师们追求卓越的精神,时刻鼓励着王广凤不断扎根科研和教学。王广凤在课堂上、实验室里都倾注着自己的热情与汗水。为了培养和提升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在实验教学中,她通过细致观察选择具有科学研究潜质和对化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结合自身对相关领域研究的长期积累和敏感度,遴选适合本科生研究的科研课题,积极吸纳优秀本科生进入实验室。通过启迪思路、细化方案、开展实验及撰写训练等环节,培养了一批批科研达人,科研育人成果显著:先后指导了20余名硕士、博士生、吸纳30余名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多次被评为论文、专利的优秀指导教师,其中,10余名本科生均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并赴世界知名高校攻读博士。

矢志科研是学者的孜孜以求,敢拼敢闯是师者的谆谆教诲。追本溯源,传道授业。王广凤也将在新的化学反应中,做好“催化剂”,期待更多奇妙的反应。

编辑:王哲谦
预审:田超
审核:王少仁

上一篇:校领导到皖江学院江北新校区调研开学准备工作

下一篇:安徽农业大学来校调研交流宣传思想工作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