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深荷半塘,垂藤引夏凉,竹荫蝉声噪,青石映晚霞。7月17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宣城水东探访皮影团队到达宣城市水东古镇,开始了为期十天的民俗文化调研之旅。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李太白笔下的宣城令人辗转反侧,而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水东更是芳名远播——皮影、河灯、杨泗庙、枣木梳……真可谓“五水槽门条石路,小楼天井马头墙。木梳竹器呈奇色,枣味芬芳暗送香”,安徽师大学子眼中的徽韵物语就从今天开始。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穿过绿树浓荫和小池荷花,在铺满了青石板的古镇巷口,队员们偶遇了一名天真孩童。
“幽幽古巷韵匠心,皮影声声绘诗情”,驻足馆前,镂雕的木窗内,传出时断时续的戏词唱腔,悠悠的曲调仿佛将队员们带入了另一个时空中。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时候,途经宣城,驾临水东,他走下台阶,口中数了十八下,便来到井边,品井中山泉清冽甘甜,龙心大悦赞到“此水真比得上杭州西湖里的玉泉水”,并赐名“十八踏御井”。
"象牙白齿双梳子,驼骨红纹小棹篦。"寻一份相思,在排排梳齿间镂尽岁月,雕一朵牡丹,在丝丝木纹间渗进诗意,带着一份憧憬,怀着一份敬意,安徽师大传统文化调研的队员们去拜访了枣木梳制作匠人熊师傅,向师傅了解枣木梳的制作工艺,聆听枣木梳的前世今生。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色下的捣衣砧讲述着思妇剪不断的惆怅,而此时阳光下的它们也正在把这条老巷的故事娓娓道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队员们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牌坊下合影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携伴归巢的鸟儿似乎也在催促着队员们早些返回,为明天的出行做好准备。
“造就七岁神童子,威镇九江平浪宫”,杨泗将军的故事众说纷纭,或斩杀孽龙,或领导起义,无不神通广大、精彩纷呈。今日恰逢当地“六月六”纪念杨泗将军河灯节,队员们前往杨泗庙向当地老人了解杨泗将军的英雄事迹。
(李娅楠、丁宁、朱曼婕、韩玲)
原文阅读地址:
人民网:
http://ah.people.com.cn/n2/2018/0720/c358324-31839251.html?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