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中国青年网】安徽师范大学志愿者用十年坚守支教之约:还会再相逢

  • 时间:2017-08-05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张鑫

 

“无尽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都与我们有关。”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曾支撑过无数个支教队伍走过无数次风风雨雨。而在支教这条路上,安徽师范大学情系川皖,圆梦巴蜀爱心支教——一个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的支教队伍,一走就是十年。

坚守,十年只是爱的一瞬间

  2008年“5.12”汶川地震,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2007级旅游管理的汪继彬于暑假期间,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金鸡乡夫妻小学,展开为期一个月的支教,点燃了爱心支教的火炬。

  在汪继彬事迹的感召之下,2009年王娟等9名学子耐心说服家长,冒着余震不断、山洪倾泻、泥石流频发的危险再次远赴巴蜀腹地。正面临高考压力的厦门女孩陈琳,看到赴川报道,深受感动,毅然选择千里只身赶赴支教队伍。

  此后,每年的金鸡乡尖山村都有这样一群满怀激情的同学前来进行支教活动,每年的川队志愿者们也在努力开辟着新的支教点,力争服务于更多的留守儿童。

  十年的坚持如和煦的春风用爱染绿了巴蜀之地,换来了无数感动与成长。累计至今,参加支教服务的川队成员已达118人,受益的山区留守儿童已达500余人,团队支教范围涉及四川达州、南充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的四所山区小学。

  “川队的每一位成员从来不会忘记过自己曾经的经历,不会忘记自己曾经坚守的东西。”参与南充市新祠堂村小学支教的第十届川队队员曹寅飞曾说,“每一年都会有新血液注入这支队伍,在爱的传承中,十年仿佛只是短短的一瞬间。”

创新,支教不能流于形式

  作为一支坚守了十年的支教队伍,川队在第一届队长也是唯一的队员汪继斌的带动下,深知支教绝对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简单教学,更不能让千里之行流于俗套的形式主义。

  十年之间,川队一直秉持着让学生的知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理念。针对当地卫生知识较为匮乏的现状,川队开展食品安全宣讲以及特色“卫生清洁日”活动,以此提高当地学生的卫生安全意识。

  “地震来了,我们首先应该往哪儿跑?”防震减灾宣讲员曹亚兰用流利的四川话向同学们普及着防震减灾知识,作为一个四川人,让自己家乡的每一个学生懂得防震知识也是她的心愿。今年她作为第十届的川队宣讲员,励志将这个关乎每一位学生生命安全的宣讲作的更好。

  课余期间,川队开展家访调研,形成学生的资料档案,以此更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心理状态。“当我在家访的时候,看见他们家的房子,看见他们的家庭状况时,我知道,我来到这里支教是正确的选择。”川队队员郭雨琪在家访时拍了许多照片,没有墙的房子,家里唯一的装饰就是一张奖状,看到这些,她就会时刻提醒着自己,一定要努力给这里的学生带来改变。

  十年之间,改变总在发生,文艺汇演上,学生们展示着自己的舞姿与歌喉。十年之间,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川队总是在支教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力求创新。在传承特色活动的基础上,今年川队南充支教点根据新祠堂村小学学生求学路途较远,途中安全隐患较大的情况,实行“送课到家”教学新模式,将课程送到每一位学生的家中,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上好每一堂课。

  “姐姐,明天你还来吗?”女孩龚香莲每次在队员们离开时,总是要问一问。“当然来,明天等着我们,我们一定准时到。”一句承诺,队员与学生都不会忘。  

承诺,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十年,能够见证一个孩子长大,十年,会经历分别与重逢。17天的朝夕与共,在即将分别时总是会有太多的不舍。在川队离开的那一天,几个学生凌晨6点就赶到了学校。

  “你们为什么来这么早,都吃早饭了吗?”队长李祝带着训斥的口气。学生们围在教室门口,看着队员们将行李打包,没有人说话。接送队员们的车到学校时,下起了雨,队员们将行李搬到车上后,坐在车里,和学生们告别,安静的学生们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

  队员陈文奥强忍着眼泪对他的学生陈光俊说:“别哭了,要好好听话,我们明年还会再来的。”

  车子发动了,女孩陈彩英和几个女生也终于愿意转过身来,面对这次离别,她们朝队员们挥手,可最终车子消失在了转弯处。陈文奥终于忍不住,一个人坐在副驾驶不停地哭,豆大的雨滴,砸在车窗上,连前面的路也难以看清,一车的人,有人不停地啜泣,有人红着眼眶,可离别已经来了。

  17天了,突然觉得日子很短,时间很快;十年之间,太多次的离别,可川队队员许下承诺:“我们明年还会再来,那时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好的你。”

  “如果你还能记住我们,如果你愿意等我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回去,我们一定会回去看你,从我这里到你那里,无论道路多么漫长。”  

  十年的时间,可以用来成长,可以用来积累,可以用来完成一个梦想。安徽师范大学青年学子传承十年,坚持赴川支教,他们有支教的梦想,也有需要履行的承诺。

无尽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总有人在等待,总有人要出发,总有人在路上,只希望十年之后还能再次相逢。(曹寅飞 汪章靓)

 

 

原文阅读地址:

中国青年网:

https://sxx.youth.cn/jxqc/sjjs/201707/t20170731_10411288.htm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