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刊发我校专家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果

  • 时间:2019-04-23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1](以下简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中小学教师工作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了不同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较好地满足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政策取向不同,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合格胜任型教师取向阶段(1985年-1998年)、素质型教师取向阶段(1999年-2009年)、专业型教师取向阶段(2010年-2017年)、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取向阶段(2018年- )。

一、合格胜任型教师取向阶段(1985年-1998年)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2](以下简称《1985体制改革决定》)印发,至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3](以下简称《1999素质教育决定》)颁发之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取向主要是通过培养、培训促使中小学教师成长为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即合格胜任型教师取向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和决策,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特别是《1985体制改革决定》作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战略决策。实行义务教育需要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师资,而当时合格的师资严重缺乏。为此,《1985体制改革决定》指出:“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实行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必须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培训和考核,把发展师范教育和培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措施。”“总之,要争取在5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内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随后,国家把“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写进了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教师数量和质量合格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加速培养、培训师资,有计划地实现小学教师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水平,初级中等学校的教师具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以上水平。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至此,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基本学历有了法律规定,确保了教师的基本质量。由于历史欠账,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为此,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4](以下简称《1993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通过师资补充和在职培训,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标准,小学和初中教师中具有专科和本科学历者的比重逐年提高。”“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促进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不断进修提高,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通过10多年的努力,1995年,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合格率已分别达到97.6%和74.9%,比1990年各提高23.7和18.0个百分点。1996年,原国家教委印发《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教计[1996]45号)强调:“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对教育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并计划在“九五”期间,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标准,努力提高小学和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率。

由上可见,在合格胜任型教师取向阶段,解决合格的教师数量问题一直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几个文件都强调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但显然教师队伍的数量问题比质量问题显得更加迫切,且质量问题主要是解决学历合格、能力胜任的问题。对于学历合格问题一是通过发展和加强师范教育培养一大批合格学历的中小学教师。二是通过发展和支持函授教育、电大教育、夜大学、进修学院等成人教育形式,促使一批在职教师通过学历进修与提升从而实现学历达标。对于能力胜任问题,主要是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原理与规范,能够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普九”需要。在合格胜任型教师取向阶段,由于数量充足、学历合格、能力胜任是师资队伍建设最迫切的任务,更是教师培训政策的聚焦点,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质量的提升尚不迫切。因此,在本阶段教师培训的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方面并没有全国性的指导意见,也鲜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教师培训方案。

二、素质型教师取向阶段(1999年-2009年)

在全国基本实现“普九”,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的背景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质量不断引起社会关注。以《1999素质教育决定》印发为标志,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2010纲要》)颁发之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取向主要是通过培养、培训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素质和能力,即素质型教师取向阶段。

1999素质教育决定》提出要“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1999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再次强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并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并要求“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等教师培训计划,培养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和一批教育名师。”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2004年教育部印发《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组织优秀教师高层次研修和骨干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2007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机制,加强教师培训。”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部决定在2007年培训工作成效基础上,组织实施2008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由上可见,在素质型教师取向阶段,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能力与水平,一直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是一种理念创新,是落实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创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世纪之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次改革探索。无论是深刻把握素质教育内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是领会新课程改革理念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都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质和推进实施的教育教学能力。“我国自2001年实施新课程以来,强调教师在课程发展中的‘课程生成者’的角色……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就需要对专业知识、教学环境和教师自身有所醒悟。”为此,在本阶段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既有全员培训,也有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农村教师等重点人群的培训;既有国家级的高端示范、种子教师培训,也有地方、学校的区域辐射,校本培训;既有现代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的全口径培训,也有加大信息技术、外语、艺术类和综合类课程师资的针对性培训;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的传统内容,也有新理念、新课程的现代内容。此外,在培训方式上,应用优秀的教学软件,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方式,就地就近进行;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促进“人网”“天网”“地网”及其他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共建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水平。

三、专业型教师取向阶段(2010年-2017年)

在教师整体素质和学历不断提升的同时,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教师职业专业发展的文化水平,是返归质朴、素而不饰的水平,是教师职业行为以人为本、自然原创、体验幸福的水平。”[8]促进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整个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个体幸福体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在是结束‘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时候了。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是如何全面地把握教师的专业性。”以《2010纲要》印发为标志,至2018年《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颁发之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培养培训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使教师成为高素质专业化的专业人员,即专业型教师取向阶段。

2010纲要》认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此,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2012年,教育部印发《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颁布的关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国家标准,成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同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并要求“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为深入贯彻落实《2010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强调“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适应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重点采取置换研修、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有效途径,大力开展中小学(幼儿园)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促进教师自主学习。”2013年,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年-2020年)》[10],针对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等突出问题,提出“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到2020年前,“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要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教师培训时间和质量。”“整合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建立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乡村学校音体美等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要“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决定从2015年起,“‘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校长培训。”为此,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更加聚焦在乡村教师这个短板和薄弱环节上。为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推动各地变革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送教下乡培训指南》《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指南》《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指南》《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指南》等一系列乡村教师培训指南。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乡村校园长“三段式”培训指南》《乡村校园长“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指南》《乡村校园长工作坊研修指南》《乡村校园长培训团队研修指南》等一系列乡村校园长培训指南。这些指南着力提升乡村学校校长、教师两个最重要群体的专业化水平,进而为振兴乡村教育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由上可见,在专业型教师取向阶段,在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基础上,着力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成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的重点。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促进乡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成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的难点与发力点。“因此‘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教师教育的总体目标。”[11]为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提供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方式灵活多样、学习线上线下,可选择、有特色的教师培训服务。开创了中小学教师培训个性化、菜单式、开放式的新格局。为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加大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培训的深度融合,有针对性地提高了乡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科学诊断培训需求,分层、分类、分科设计培训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突出教师参与,实践性课程比例不少于50%。大力推行混合式研修,遴选建设大量满足乡村教师需求和切合教育教学实际的精品案例资源和适用素材资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取向阶段(2018年-)

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在教育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教育公平问题,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教育质量问题,是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不足。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师是教育第一资源,是教育资源配置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更加向往给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建设一支怎样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追求,怎样才能建设这样一支教师队伍等就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命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2018年新年伊始即印发《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来,首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开启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征程、新气象,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迈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取向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学习型社会因其学习的便捷、开放等特点,在打破既往学习时空的限制,让学习时间更加机动、学习空间更加多样、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的同时,也让学习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学习空间变得更加随性,学习内容变得更加零碎、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娱乐。这样充满对立统一、辩证的学习状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迫切需要学习者学习的研究性、选择性和创新性。只有通过研究性、选择性、创新性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辨别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在便捷、开放、复杂、多样的学习环境中保持一份睿智、定力与理性选择。“新时期需要教师的仁爱精神、科学精神、研究精神和学术精神”。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和示范者,首先要学会学习,学会研究性、选择性、创新性学习,成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自我完善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并行者和推行者。面对学习型社会带来的诸如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生个性化需求多、创新驱动日益迫切、信息技术快速变革等诸多挑战,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无疑是新时代教师应对学习型社会诸多挑战的一种理性选择。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决策部署,把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政策要求保障好落实好,教育部等五部门于2018年2月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13](以下简称《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师德教育显著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方式不断优化,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采取“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师范生生源质量改善行动”“‘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动”等十大行动举措,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政策保障和行动遵循。《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中小学教师的入口、培养与出口等教师教育全过程对教师培养质量进行把关,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从依法保障和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入手,提升师范专业对优质生源的报考吸引力,吸引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专业,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遴选“优良种子”。通过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注重协同育人,建立教师教育师资共同体,基本形成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提升培养规格层次,为义务教育学校培养更多接受过高质量教师教育的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普通高中培养更多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注重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教学,注重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未来卓越教师。建立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监测机制,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要立足于教师职前培养,把好未来教师的出口质量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在职的持续不断成长的过程,是教师在职前教育培养的基础上,基于实际的教育工作生活环境选择性、个性化的自我发展过程。因此教师的职后培训和专业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非常重要,为此,《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推行培训自主选学,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

  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多样发展并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并即将跨过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普及化教育阶段。新的教育发展历史方位与新的发展征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更高更全面,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已成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新取向。高素质不仅体现在师德修养高,还体现在生源质量高和培养规格层次高;专业化不仅体现在知识与能力专业化,还体现在教育理念与教育情怀的专业化;创新型不仅体现在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还体现在终身学习、自我创新发展完善上。

至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在经由合格胜任型教师取向阶段,演进为素质型教师取向阶段,进而演进为专业型教师取向阶段,最后迈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取向阶段。每一次政策取向演进,可以说是多种因素交织叠加的综合效应。既有宏观的外在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也有微观的内在的教育、学校、学习变革;既有国际影响、借鉴,也有本土推进、创造;既有人为设计,也有实践逻辑。每一次的政策取向演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自身发展在教师身上的集中体现。这些都进一步证明: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教育资源中最活跃的因素,改变教师就找到了改变教育的支点。

(本文作者系我校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教授李宜江)

 

 

 

原文阅读地址: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edu.cssn.cn/jyx/jyx_ptjyx/201904/t20190402_4859213.shtml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