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人才队伍篇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引育并举推进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

  • 时间:2025-05-08
  • 来源:宣传部 人事处
  • 作者:王哲谦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编者按:2025年5月,学校将隆重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擘画事业发展新蓝图。学校党委宣传部特推出【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系列工作巡礼,全面展示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办学成绩,激励全校党员和广大干部师生凝心聚力、团结奋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奋力冲击“双一流”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本期推出人才队伍篇。

五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科学的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人才“引、育、稳、用、管、服”全过程,加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强教师队伍内涵建设,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着力建设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深入推进学校“三大行动计划”落实落地,支撑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筑巢引凤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学校始终将人才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从政治高度定位人才工作,不断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学院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的“大人才”工作格局。达成“全员引才”“以才引才”的共识,调动全校师生、校友、外请专家等多方力量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成为学校政策“宣传员”、引才“信息员”、情感“联络员”,营造“全员引才”的良好氛围。

高层次人才引育,充分体现了学校落实“一把手”工程的政治自觉和开门引才的行动自觉。近年来,学校先后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爱尔兰皇家学院院士1人,选聘两位高层次人才担任学术副校长,签约引进国家杰青7人、国家优青2人。今年4月,引进了学校首位人文社科国家级二类层次人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金太军,标志着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又一突破。

除此之外,学校还切实发挥校友资源的“连带效应”,通过校友推荐入职或校友回校任职的高层次人才,占引进人才总数量的15-20%。发挥新进人才的“示范效应”,学校2022年引进的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讲席教授大卫·帕克就是由2021入职的海外优青孙中发教授引荐的。发挥专家人才的“关联效应”,人才引进考核专家为我校推荐了3名优秀博士。 优化人才引进待遇,出台《关于调整安徽师范大学人才引进标准和待遇的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引进的待遇。

“进校一年多来,我主要在富勒烯化学领域继续深耕,很荣幸今年入选了中国化学会会士。我之所以选择加盟安徽师范大学,是学校的重视与诚意打动了我。还未完全入职时,相关的实验室和团队建设、住房和经费保障就在跟进了,这让我能迅速投入并专注于专业研究。确实做到了人才只要有需要,学校就会第一时间满足。”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讲席教授王官武说。

厚植沃土,优化人才成长“生态圈”

在确保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居乐业的同时,加大本土人才队伍培育力度,激活内生动力,学校在人才制度修订、岗位体系重塑、考核流程再造等方面做了诸多改革。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工作规律,学校重新构建了“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人才—学科后备人才”金字塔式学科人才体系和“卓越名师—教学名师—教学骨干—教学新秀”教学人才体系,教师对标申请,条件对标保障。既实现了高质量人才队伍的梯队培育,也充分发挥了政策导向的正向激励作用。

晋升高级职称首聘期考核是在一院一策、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中更加细化的创新之举。多维度呈现考核条件,教师“菜单”式选择完成条件,将人才评价的多元化与深度培育的个性化有机融合。

坚持有组织地推荐和有计划地培育高级别人才项目, 2021年以来,获省级及以上人才称号174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讲席学者和青年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海外“优青”等国家级人才称号(荣誉)19人;入选“皖江学者”,高端人才引育行动项目,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特支计划”,“百人计划”,“江淮文化名家”等省级人才称号(荣誉)155人。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青年教师孙中发,2021年博士毕业来校工作,当年即被聘为教授,2年间入选多个人才项目,2024年提名学科领军人才,2025年担任教工党支部副书记、物理学专业负责人,成为“双带头人”。短短几年,孙中发在教学、科研、管理上的全方位成长,离不开科学人才体系的有效培育。

2021年以来,学校提名学科领军人才14人,已有4人入选国家级二类人才、5人入选三类人才。学校自主培育了阮成武、王习胜、费明稳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8人,新增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称号22人次、省级人才称号229人次,高层次人才在提升学校人才队伍质量、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已逐渐彰显。

深化改革 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

在高层次人才评价工作中,学校更加注重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实绩和贡献三个维度,避免评价标准“一刀切”。优化人才评价工作流程,成立人才引进工作委员会,出台《人才引进工作委员会章程》,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人才引进、考核、推荐等相关事务。人才晋升职称、校内外人才项目评审采取校外专家评审制。充分发挥学术机构的估价作用,教师职称评聘、人才评定等学术事务,由校内外学术人员组建成的学术机构来组织进行人才评价,行政机构仅仅负责服务和组织会务等事宜,以才评才。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根据《安徽省事业单位特设岗位设置管理实施细则》,制定学校特设岗位实施办法,出台《安徽师范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校聘”暂行办法》解决学校高级岗位紧缺的难题。修订完善教职工岗位聘期职责与考核办法,优化考核模式,引导和激励教职工产出高水平业绩成果。

完善二级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修订二级单位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事业发展部分),创立“3151”的考核方式,侧重对学院发展过程的评价、兼顾发展水平,重点关注学院在学科评估指标要素方面的业绩情况,突出聚焦中心工作的评价导向。

修订出台《安徽师范大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进一步优化职称晋升条件,根据教师成长不同规律,分为教学科研型、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主、以应用为主几个类别,思政课、辅导员、术科等指标单列,2021年以来,教师共晋升292人,其中教授66人,副教授151人,讲师75人,改善了教师职称结构。作为安徽省高校首批试点单位,出台《“综合授权+负面清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方案》, 为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依法依规办事的能力。

2013年以来,学校共组织开展了12次聘期考核工作,考核8051人次,通过聘期考核与分级聘任,逐步探索建立了“能上能下”的岗位聘用机制。教师的履职意识显著提升,考核不合格率由8.81%下降至2.17%。

思想引领 扎稳师德师风“定盘星”

师者,人之模范也。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以注重强化管理、规范建设、宣传教育、师德考核、价值引领等方式,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心怀“国之大者”,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和“大先生”。

注重强化管理,合力共下“一盘棋”。成立教师工作委员会、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设立党委教师工作部,配强专职工作力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格局。各学院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小组,将师德师风建设列入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事内容。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等组织的专业优势,依规提供甄别指导和咨询建议,确保事关师德师风的重大事项决策科学民主。

注重规范建设,着力完善“制度链”。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新教师入职、研究生导师履新、新晋升高级职称人员等培训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针对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等不同群体的分类研修机制。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制定《教师师德考核办法(试行)》,修订《教职工校外兼职管理办法(试行)》。在考核评价、职务(职称)晋升、岗位聘用、骨干选培等考核评选工作中,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

注重价值引领,发挥榜样“引领力”。制定“最受欢迎的教师”“‘三全育人’最美教师(教育工作者)”“十佳辅导员”等一系列表彰奖励制度。建立房玫工作室、丙辉工作室等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辅导员工作室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选树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路丙辉、全国优秀教师麻金继、席贻龙等一大批师德典型。

30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路丙辉教授始终以“做一个温暖的老师”为职业追求,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坚持“讲、谈、做”合一和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创立“丙辉教学法”,举办“丙辉漫谈”397余场,听众20多万人次,回答学生问题1万余条,与学生交流的笔谈50余万字,使思政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信仰课”“人生课”。

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贯彻以科学思维为内涵的人才观,全力打造高端集聚、分类卓越的人才队伍格局,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