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榜样师大人】党员先进典型风采(二)

  • 时间:2025-07-01
  • 来源:党委组织部 各学院
  • 作者:党委宣传部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的光荣感、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在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全力争创“双一流”中作出更大贡献。学校党委决定选树、宣传一批在推进学校“三大行动计划”中的党员先进典型,努力在全校形成发现榜样、学习榜样、争当榜样的浓厚氛围。现推出党员先进典型风采(二)。

数学与统计学院 范锡良

范锡良,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坚持用优秀共产党员和“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耕教研一线,立德树人,敬业爱生,为学院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等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坚守三尺讲台,不断钻研和创新课程、教材和教法,密切关注学情,深化教学改革。近5年来,承担了多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深受学生好评。他潜心科学研究,推动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近年来在AIHP、SPA、EJP、SICON等数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他争当服务先锋,始终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光荣身份,立足岗位热心服务师生和学院改革发展,担任23名数学专业本科生指导教师、9名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以及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国内各种赛事,斩获包含国奖在内奖项20余项;积极参与学院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努力促进数学学科与国内外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杭后俊

杭后俊,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长期扎根教学一线,潜心治学,教书育人,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测评成绩始终位居全院前列,荣获校级“课堂教学优秀奖”。在实践教学方面,他善于发掘与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其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组建并培育了VR创新团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多年来,担任近20支暑期VR科技创新“项目e站”实践团队的指导教师,指导的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全景展馆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项目TOP100;指导学生团队为芜湖市烈士陵园管理处开发了集360度全景陵园、三维虚拟场馆交互漫游及线上虚拟祭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站,浏览量突破百万,获得社会广泛好评。近三年来,指导学生团队斩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全国铜奖、工信部第三届工业互联网大赛—数字孪生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第十一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元宇宙视觉创意大赛决赛高校组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奖项。他积极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完成了“线上虚拟超市”“基于XR技术的校园导航系统”等多个创新项目,指导学生获得软件著作权10项。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张先燚

张先燚,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理学实验中心主任,光学专业硕士点负责人。他是物理学科建设的“推动者”,从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精心设计,到光学专业硕士点、物理学一级硕士点的成功申报,每一个学科发展的关键节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还积极组织党员教师围绕教学改革、科研攻关成立专项党小组,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学科发展的各个环节。他是教研融合相长的“排头兵”,坚持在光学领域深耕不辍,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科研项目10 余项;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主导教育部、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荣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安徽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他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护航人”,他积极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物理教学,荣获安徽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等荣誉。带领本科生团队在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赛等赛事中摘金夺银;悉心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斩获国家级教学技能奖;积极帮扶困难学生,为学业后进学生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用温暖的关怀传递党员的奉献精神。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毛俊杰

毛俊杰,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他时刻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和知识修养。作为英才班成长导师、新生科研导师与毕业设计导师,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投入到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鼓励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潜能。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hem. Commun.期刊上发表论文,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他长期从事无机化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初步揭示了原子级金属-氮界面的小分子活化机制,为高效金属催化材料的理性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工作以来,以通讯作者身份在PNAS.、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主持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等项目。担任Nano Research期刊编委,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入选科睿唯安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地理与旅游学院 宋立生

宋立生,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负责人。他致力牵头并组织专业教师团队,系统开展信息地理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面向学科前沿、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信息地理学拔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三年专业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学科A5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篇;专业学生在2023年第十一届高校GIS论坛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唯一),在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得多项省级奖励;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升学率维持在50%左右,就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5%。他通过前沿的理论探索与技术突破,在遥感科学与技术学科国际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等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相关成果得到美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等国际同行正面评价,为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作为专业负责人积极开展引才工作,成功推动武汉大学、西北大学等国内高水平高校的拔尖人才加入专业队伍,显著提升了专业教师水平,并激励教研室科研团队持续产出高质量成果。

生命科学学院 陈冬生

陈冬生,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细胞生物学会理事,芜湖市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第八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师范大学教学骨干。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组织完成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认证整改、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以及暑期小学期等工作,牵头开展安徽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生物标本大赛、食品设计创新大赛等专业赛事,拓展省内外专业实习基地30余所。学院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生科院学子获A类竞赛银奖2项、铜奖2项,全国类学科竞赛获奖数创历史新高。他潜心科研,带领课题组专注于植物天然提取物调控动物衰老领域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中科院二区Top期刊)及《Antioxidants》等学科核心期刊上。他关心、关爱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的2025届硕士研究生朱凯获校“学术之星”荣誉称号。

生态与环境学院 疏义林

疏义林,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立足教学一线,践行教学改革,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内容,紧紧把握学生的专业特点,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最新科研成果和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他指导的本科生参与10余篇SCI期刊论文发表,指导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期刊论文7篇。指导本科生学科竞赛获奖10余项。主持校级教研项目1项。加入课题组的本科生8人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探索自然规律。他坚持以科学研究来拓展个人专业技能并反哺于教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项目。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重点期刊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28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推进科技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疫情初期他被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邀请作为志愿者,“逆行”参与病原检测和科研攻关工作53天,成绩获得疾控中心发文高度评价。开发脱氮菌剂和复合碳源等削减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技术,服务于绿色养殖业发展。主持保护地综合科考项目,为实现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助力。

机关党委 张春光

张春光,党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科长。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推动构建“1+5+N”党的创新理论课程体系,举办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36场次,组织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宣讲活动1300余场次,学校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50篇。参与起草学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重点任务清单》等重要文件十余项;积极做好思政精品项目培育工作,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4项、省“三全育人”高校思政项目53项。组织做好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换届工作。积极践行“大学生护航行动计划”,不顾个人安危勇救落水学生。撰写的案例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中心和省委办公厅《安徽信息》专报采用,入选省委讲师团理论武装重点研究课题和全省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各1项,获评省政研会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等。

机关党委 汪启年

汪启年,招生就业处招生办公室主任。他深耕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和招生工作二十五年,从辅导员到教学管理,再到招生办主任,不断致力于人才培养水平和生源质量的提升,每年为考生答疑近950人次,参加10余场线上主题直播。他坚守岗位,诠释奉献担当,每年做到按时完成编制4000余条招生数据零差错,每年坚守40多个酷暑天,完成70多个批次、近10000名新生的录取工作。他参与设计开发《本科招生就业管理与分析系统》,使招生工作信息化和规范化。分析研究新高考,主持宣讲10余场政策解读会,科学拟定学校招生政策。主动探索“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模式,细化专业分组,合理安排师范专项招生,计划完成率达到100%,实现历史新突破,省内生源质量总体达到省属高校第2名的历史最好成绩。他在党员民主评议和教职工考核中多次获评“优秀”,2次荣获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切实发挥了一名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图书馆党总支 胡宏昇

胡宏昇,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参加工作以来,以专业与奉献精神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科服务领域深耕细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她紧扣学校大学生护航行动计划,发挥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策划组织“读者服务宣传月”,开展系列阅读文化活动;定期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作客“敬文讲坛”,普及人文与科学知识;推出“山津书语读书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指导读者协会“漫步青春征文大赛”等活动,有效引领学生亲近阅读,提升综合素养。在学科服务上,她带领团队提供课题查新、查收查引、文献传递等精准服务;定期发布ESI资讯、本校ESI学科发文分析报告等,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数据支撑;策划“数据库资源进学院”活动,深入学院指导学生利用学术资源;设计“新生入馆教育”,帮助新生熟悉馆藏;组织和参加信息素养培训和大赛,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图书馆服务理念,多次获评学校优秀工作者和师德优秀,荣获安徽省高校图书馆先进工作者;阅读推广案例获2025年省教育厅第八届书香校园优秀案例,并受邀分享经验。

总务党委 徐延年

徐延年,总务处校园环境管理中心副主任,工程师,扎根校园后勤保障一线9年,他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融入日常工作,在推进学校“三大行动计划”、特别是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和“美丽校园”建设中展现了过硬担当。在赭山和花津两校区老旧学生宿舍楼改造提升、天门山校区暑期应急维修等项目中,勇挑重担,作为项目负责人严把质量关、安全关、进度关,有效改善了宿舍面貌和使用功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作为校园环境的“守护者”,在多年的校园绿化管养和环境提升工作中,积极参与“四季有花、处处成景”的美丽校园建设工作,完成赭山校区海绵设施建设和景观提升、打造花津校区毕业季花海、组织参与校庆流苏树栽植等多项环境提升工作。他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将服务师生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落实“我为师生办实事”要求,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学校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营造优美育人环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天门山书院党委 董书宝

董书宝,教务处办公室秘书、天门山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工作20年来,他始终坚持扎根管理与服务工作一线,荣获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毅然投身天门山校区建设发展。三年的暑期与同事一道共同做好校区设施改扩、设备更新、环境整治工作。他积极推动学风建设,开展学业帮扶和规划指导、“百佳”学习笔记和课程作业评优展示等,实行固定晚自习制度,学生习惯养成较好,上课抬头率、自习出勤率持续提高。他积极配合天门山班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运行机制,规范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分党校工作;作为教工党支部书记,持续推进支部标准化建设,高质量开展党支部组织生活。他始终坚持服务育人初心不变,努力把学校教学质量强化年和天门山书院2025规范年各项工作刻在心里、落在行动。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