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榜样师大人·校友篇】汪小全:科学无捷径 唯有扎根大地才能结果

2025年第五届吴征镒植物学奖成就奖获奖人

  • 时间:2025-10-16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作者:党委宣传部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三十余载科研路,汪小全似乎总是“在路上”。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国各地,也曾多次到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开展野外考察。“大自然是天然的实验室,是很多灵感的发源地。”这份源自实践的体悟,是自然回馈给汪小全最宝贵的财富。

汪小全在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的野生种群和人工繁育情况。

从事裸子植物进化和生物地理学以及青藏高原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汪小全身兼多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主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这些“角色”带他通往不同的学术“花园”,让他在植物学的世界里持续深耕。

汪小全与植物的“对话”,要追溯至其童年时期。他印象里的皖南家乡,自家屋子后面就是向远方绵延而去的黄山余脉,青山绵绵,绿意无垠。儿时在山林溪水边嬉戏、与牛羊相伴,天性中对自然的亲近,让他早早熟悉了身边的一草一木,如同认识儿时的伙伴:“我知道它们的俗名,哪些植物能吃、哪些植物有毒、哪些植物是药材都能一一分辨。”

17岁那年,汪小全考上了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植物学时,课本上的各种植物与他童年的记忆鲜活地交叠在一起,“我成了年级里认识植物最多的学生,并对植物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汪小全的植物学“冒险”就此正式启航。

努力与热爱护航,让汪小全如愿成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生,而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任务,一路精进、上下求索,汪小全逐渐将研究方向聚焦到裸子植物和青藏高原植物进化研究领域。

裸子植物是濒危植物比例最高的类群之一。其物种数目虽不及被子植物的0.36%,但仅松柏类就构成了世界森林面积的39%。对裸子植物的研究不仅影响到人们对种子植物起源和进化的认识,而且直接关系到森林管理、保护对策的制定、保护成效以及林木资源利用。

但裸子植物的世代周期长、形态趋同进化现象突出、基因组极其庞大,野外调查和实验样品的采集困难,需要长期收集积累,对其开展分类和进化研究难度也很大。

在野外采集时,汪小全经常需要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有时甚至需要利用飞爪攀登峭壁,在近乎垂直的悬崖上攀爬,最终才能靠近绝壁间的大树进行采样。更有一次,他顶着暴雨攀上悬崖采样,毫不犹豫地跳进湍急的溪流中,只为找回落水的样品。这般拼劲,也让他成为了老师和同事口中的“拼命三郎”。

在植物分类和进化研究中,另一个难点在于需要在全球尺度开展,否则就“只见木,不见林”。汪小全举例道:“如果我不对全球的松属植物开展研究,就不知道喜马拉雅长叶松最近的‘亲戚’其实在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尽管多年来汪小全的足迹踏遍了国内外不同地区,但他的目光不在风景名胜上多作停留,而是将心思尽数聚焦在野外荒径与植物园深处,只为寻觅那些他潜心钻研的裸子植物。这些游历考察的宝贵经历更让他坚信:“科学没有捷径,唯有扎根大地才能结果”。

在汪小全看来,这就像在荒山里开路,研究再难,也总要有人辟出新路,将实验室工作和野外工作深度结合,寻找藏在自然中的密码。

作为我国植物分子系统学和谱系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之一,三十余年来,汪小全在全球尺度对裸子植物的多样性、亲缘关系、进化机制及分布格局成因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形成了累累硕果:重建了首个坚实的种子植物五大支系进化树和裸子植物进化框架,解决了倪藤类植物进化位置的“世纪之争”;构建了全球最重要木本属——松属、冷杉属等类群首个高分辨率的物种进化树,提出了“松属中纬度进化博物馆”假说;建立了全球杜鹃花属首个高分辨率的进化树,揭示了该属的时空进化历史、适应多样化生境的分子机制和花色多样性的形成机理……

这些成果为裸子植物自然分类系统的建立和濒危物种保护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植物“生命之树”重建和分子生物地理学研究,也让人们对青藏高原植物物种形成、种群动态及其对气候环境变迁的响应机制有了更好地理解。

一项项研究让汪小全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不断将植物学基础研究与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汪小全还担任了国家植物园的副理事长,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代表性珍稀濒危植物的保育和种群恢复技术”等,牵头建设了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植物多样性与特色经济作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科学数据中心等,并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新设立大数据与AI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让前沿技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跨界联动”。

探索自然奥秘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科研创新的原始动力,汪小全始终秉持着这样的科研理念,“希望我的工作能为我国植物科学发展、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等领域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吴征镒植物学奖”

吴征镒植物学奖由中国植物学会、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于2016年7月12日联合设立,由北京植物医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捐赠奖金,旨在弘扬吴征镒严谨治学、无私奉献和执着追索的科学精神,奖励在植物学基础研究、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植物多样性保育及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和重要创新成果的植物学科技工作者。

吴征镒植物学奖设“成就奖”一名、“创新奖”两名、“新锐奖”若干名。(来源:人民网 李发兴 雷霁 庄志斌)

原文链接:人民网

http://yn.people.com.cn/n2/2025/1013/c372456-41378283.html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