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是解开谜题的钥匙,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夏云生教授在纳米科研事业中抛出一个又一个问号,叩响了科学殿堂的大门。数十载研究,教书育人,守三尺讲台。秉持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理念,时间一晃已过去十八年。做学问,孜孜不倦,做研究,勤勤恳恳,这便是夏云生教授一直以来所贯彻的精神。
学问孜孜求 成就显著呈
2000年自青岛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毕业后,夏云生转战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攻读硕士。当时,中国成立了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不久又成立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国际同步进行了布局。在此背景下,夏云生迈出了探索纳米世界的步伐。
面对神秘的纳米领域,夏云生首先选择了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策略,为纳米材料在疾病诊疗,环境监控,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基础。正如合成生物学家TomKnight所说,“生物学就是在发挥作用的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最成熟的形式就是生命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形式,虽然其对于医疗和健康产业的影响日趋显著,但中国在基础与应用之间仍存在较大的沟壑。面对这样的困境,夏云生作为一个勇于尝试、无畏失败的科研工作者,还是毅然决定担起重任。
研究期间,夏云生先后获得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自然·纳米技术》《美国化学杂志》《美国分析化学》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登载论文30余篇,被SCI他引超过1400次。2014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8年获得特聘教授等诸多荣誉。
治学求新意 科教两相宜
教育和科研从来不是分割独立的,夏云生教授投身于三尺讲堂至今的十八载时光里,不仅潜心研究,还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在治学方面追求新意的方式和方法,先后教授了《分析化学》、《普通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等本科专业核心基础课,以及《现代光分析化学》、《发光材料与技术》等研究生课程,是学校教学方面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
人才是国家兴旺发展的动力,而教师则是培养人才的主体,夏云生教授在教学上倾注自己的热情与汗水,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先后指导了20余名硕士、博士生,其中2人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人获得“朱敬文”特别奖学金,多人获得省级“品学兼优生”等荣誉称号,2016届硕士生赵燕更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美国化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被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免试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课堂之外,夏云生教授乐于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从良师到益友,他在生活的点滴中维系着师生间的友谊,获得学生广泛好评,曾获第四届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我最喜爱的青年教师”称号。不仅如此,夏云生还热心集体,愿意与其他教师共享科研资源,促进集体的共同进步。
敬业贵自强 科研贵创新
当今正值纳米事业蓬勃兴起之际,作为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纳米领域专家,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夏云生教授肩负起更大的责任。近期,夏云生教授课题组围绕纳米粒子的的组装机理、结构调制及其在体外和活体诊断方面开展工作,为纳米材料走向临床诊断应用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
教中研,研中教,以教催生研,以研提升教,这是夏云生一直以来坚持的事情,身为2017年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夏云生在科研岗位上勤勤恳恳,在教学生涯中循循善诱,得到师生共同的肯定,这许许多多的荣誉对于他来说既是褒奖,又是激励。
荣誉见证过去,重任依然在肩。教研并重的夏云生时刻以劳动模范的精神勉励自己,在自己耕耘的土地里播撒未来的希望,他始终坚信,在科研与教学的征途漫道上,还有许多未知等待着自己去探索。(文/ 大学生记者团鲍忠科 徐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