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迎校庆·师大学人】丁绪贤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的发展

  • 时间:2018-04-08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徐成进

19219月,省内外皖籍学者名流,向省政府建议创办安徽大学,并于1922年春拟定了筹设安徽大学简章,成立了安徽大学筹备处。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问题,筹办了三年,未有进展。几经周折,19279月,安徽省政府再次启动安大筹备工作,并聘刘文典等11人为筹备委员,划全省契税收入70万为大学基金,决定筹办文、农、工三院[1]19282月,安徽大学文学院筹备就绪。8月筹委又推刘文典任为文学院主任,主持全校校务。并撤销筹备委员会,定校名为“安徽省立安徽大学”,任命省教育厅厅长程天放兼任安大校长。省立安徽大学先后设有文学院、工学院、理学院、农学院、法学院。1937年抗战爆发,1938年春日寇迫近安庆,校务陷于停顿,5月日寇飞机轰炸安庆,安大师生撤离校园。至7月,因时局恶化、办学经费断绝,安大正式停办。

抗战胜利后,1946年恢复安徽大学,并改省立为国立。国立安大设文学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四院十三系[2]1949年安徽大学由安庆迁往芜湖,即为今天的安徽师范大学。

省立安徽大学和后来的国立安徽大学,是民国时期安徽省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是安徽省现代高等教育最为辉煌的巅峰时期,也在当时的全国高等教育界占据一定的地位。期间有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丁绪贤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先后汇聚在此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特别是当时的理学院院长丁绪贤,创立了安徽大学的化学教育体系,推动了安大化学学科的发展。

丁绪贤对化学的贡献

丁绪贤(18851978),安徽阜阳人。分析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化学史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来到安庆,执教省立安徽大学。1930-1932年担任安徽大学理学院院长[3]丁绪贤出生于一个读书人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清末时曾考中秀才,1904年考入由江苏、安徽在南京合办的江南高等学校。1908年春以安徽省第一名考取公费留学英国。1909 年入伦敦大学化学系,在英国著名化学家拉姆赛(W.Ramsay1852—1916)教授指导下,受到了严格训练,1914年获荣誉科学学士学位。之后又在伦敦大学研究部深造。1916年冬,丁绪贤携夫人从英国回国。1917年丁绪贤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化学教授。

1912年前后,丁绪贤在英国留学期间与王星拱、石瑛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3]中国科学社成立后丁绪贤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发行刊物,开展科学宣传普及活动。在《科学》月刊上发表了《化学史的引言》等文章,进行最早的化学史研究。1917年春,又和吴兴仁等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发起成立了理化学会,并创办了科学刊物《理化杂志》,它是我国20世纪早期创办的自然科学刊物之一。中国化学会成立后,他被选为理事。1919年丁绪贤在《北京大学月刊》创刊号发表《有机化学史》长篇译作,首次介绍有机化学这门19世纪兴起的新兴学科的发展史,创译许多化学史专有名词。他注重研究世界化学史,是中国化学史的先驱之一。他在任北京大学化学门教授兼主任时,讲授化学和化学史,并编写化学史讲义,1925年出版著作《化学史通考》。这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化学史专著。此书出版为国内开展世界化学史研究打下基础。直到80年代,这本书还是化学史方面有参考价值的学术专著。第二,进行科学教育,培育科学人才。1927年丁绪贤任沈阳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以后又任安徽大学、苏州东吴大学理学院院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丁绪贤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在广西大学、云南的中山大学师院及贵州的浙江大学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浙江大学返回杭州,以后一直在浙江大学任教,主要讲授分析化学和化学史。丁绪贤任教几十年,为祖国培养了好几代化学人才。在分析化学方面,丁绪贤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先进的分析方法与分析仪器的使用。他是我国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学的倡导者和革新者之一。译有《半微定性分析》和《试验金属及酸根用有机试剂》。通过教学活动广泛地传播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及科学方法,提高了国人的科学素养。

1978 620 丁绪贤卒于杭州市,享年93岁。他在遗嘱中表示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在钱塘江里。他还遗嘱解剖他的遗体,让青年医生积累资料,造福后人。丁绪贤先生真正做到了像春蚕一样,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丁绪贤与安徽大学

19296 月,省政府聘请曾任北京大学和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时任武汉大学理工学院院长(主持校务工作)的皖籍化学家、教育家王星拱教授担任安徽省立大学校长。从事化学研究的王星拱深知,没有理科院系,安徽省立大学无法在国内大学中立足,当时学校只有两个学院,也不符合当时《大学组织法》中 “大学须具备三学院 ,至少须有一院为自然科学院或应用科学院”的规定。故积极外聘教授,成立理学院,并筹建化学系,招收了化学系第一届本科生,省立安徽大学化学系的办学历史由此拉开了帏幕[4]

省立安徽大学自创办之日起,即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为立校基础,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确立了“先请大师、提高水平、再建大楼、完善条件”的方针,学校领导深知,办好一所大学的关键取决于学校的师资水平高低,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高薪聘请名家大师来校任教。丁绪贤就是王星拱在英留学期间, 结识的同样来自安徽研习化学的学者,交往密切。1930,王星拱邀丁绪贤来省立安徽大学 教授,丁绪贤先后担任安徽大学理学院院长、代理校长等职务。1932年, 丁嗣贤 先生因兄弟丁绪贤数次敦促,免以大义,应允帮忙,到省立安徽大学任教,并担任省立安徽大学教务长, 丁嗣贤 先生原任中央大学工学院工业化学系主任。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 博士杜长明,是 丁嗣贤 教授的在美国的同门师兄弟,毕业回国后,也 丁绪贤 先生之邀,在安徽大学任教。这期间还聘任陈景琪、周萃禨为化学系主任等,这些教授大多是留欧或留美的博士,他们在来安徽之前,曾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等知名大学教授,在国内教育界和学术界有很高的声望,一时化学大师汇集,不仅提升了安徽大学化学系的知名度,学生亦因得到大师亲授指点,获益匪浅,当时是安徽大学化学系办学力量的鼎盛时期(19331934 届化学系毕业生有数人被聘为大学教师,如吴东儒、张定荣均被聘为国立安徽大学讲师,解放后分别任今安徽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教务长和今安徽 师范大学 教授、化学系主任)。

化学系从成立之初,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对化学课程教学和学分进行了规范固化,都是在 丁绪贤 先生的领导下,全院课程(时称“学程”)设置分“全校共同必修学程”、“全院必修学程”、本系必修以及“选修学程”。党义、军训、体育、国文、英文等都为全校共同必修课程。院系根据各自专业需要,分别设置课程,但规定“各系必修学程,应占总分至少三分之一,至多二分之一,所开学程尽力切合本省之需要”。学生需修满 132-152 学分(不含军训、体育、党义、中等英文等课程)、毕业论文通过方可毕业。

丁绪贤 先生还注重实验教学,提倡讲堂示范,特别重视实验操作训练,担任理学院院长后即亲赴上海采购 2万元理化仪器。并把实验教学作为重点。首先,实验仪器管理规范认真,出入库使用均有登记。建立损坏赔偿制度,缴纳赔偿准备金等。其次,仪器设备从无到有,并逐年增加。据《安徽大学周刊》198 期记载,1935年,化学系在校生48人,有仪器药品 25000 件,价值 28千元,完全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第三,争取到学校经费投入的倾斜政策 ,扩充化学实验室,支持化学系扩大办学规模。他还借鉴英国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的做法,提倡建立“学生导师”制度,建议“全校导师由专 教授担任,每二三十位同学请一位导师指导。指导的范围,除学术上的探讨外,还包括情感上的陶冶,意志上的磨炼等,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丁绪贤还注重加强学术交流,倡导学术研究。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晨报七周纪念增刊》[5]上发文指出引进教科书要“中国化”这一重要思想,并提出了一些“中国化”的建议。他还利用各种机会请有关方面专家来安大作学术报告或讲座,派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指导创立了化学系的学术社团“安大化学会”,经常开展活动,并办有会刊《安大化学》,化学系学生都是会员,教授们既是会员又是导师。丁续贤在1933515日在安大化学会上做了“有机药剂在无机分析中之应用”的报告,并刊登在《安徽大学月刊》第四期上[6],大大活跃了安大的学术空气。

丁绪贤始终关注安徽大学的发展,在19342月《安徽大学旅京同学会会刊》创刊号[7]上题词勉励大家是说“研究精神要坚持不懈,讨论方法要恳切周祥,个人主张要能说能行,公益事业要自我提倡”。 他为安徽大学的发展,以及今天的安徽师范大学(前身安徽大学)化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的发展

安徽师范大学的化学学科的发展始于1929 年丁续贤领导下建立的化学系。新中国成立后,1949 年底安徽大学从安庆迁往芜湖,新建化学系。设在芜湖的安徽大学以后分别易名为安徽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工农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均设有化学系。1949年底,中国化学会在安徽的永久会员仅黄叔寅、叶钟文二人(此二人均为安徽师范大学的化学教授)。

1958年,在合肥新建合肥大学(即现安徽大学),由吴东儒、邓蕙姑等人和复旦大学援皖的倪诗圣等组建化学系。60 年代末,中国科技大学迁来合肥,著名化学家杨承宗等人执教化学系,主持化学科学研究工作。

1978年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分别成立了张定荣教授领导的无机化学课题组、叶钟文教授领导的有机化学课题组和吴家良教授领导的分析化学课题组,并开始招收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研究生。同年以叶钟文先生为主,成立了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室。1986年获有机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后,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室独立建制,1985年省教育厅批复同意我校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室改建为安徽师范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处级建制。八十年代起有机化学研究所致力于稀土有机化学的研究,开创了安徽的稀土研究领域。研究所发论文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安徽省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有机所的成立对提高化学学科的研究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0年,在化学系和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了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安徽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院的教学科研已拓展到化学、应用化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诸多域,并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学科。

丁绪贤 先生在安徽大学创立的化学学科,经过一代代师大化学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质量建院,内涵发展的办院理念,形成了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师大精神。(作者:汪丰云,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