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学院按照学校总体部署,结合学院工作实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主题,以质量立院为核心,以党的建设为保障,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主动作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群体竞赛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五年,是师大体育砥砺奋进的五年,是勇立潮头的五年,学校体育工作呈现新气象、实现新进展、有了新突破。
狠抓人才培养,办学质量明显提升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工作,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院之本,不断凝练办学理念,总结办学经验,逐步形成了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办学风格,所培养各类体育专业人才,受到社会高度认可。现有运动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等6个硕士点。优化了本科专业布局,新增休闲体育专业,社会体育(体育表演方向)调整为艺术类招生。学院于2017年成立足球学院并开始招生。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舞蹈表演五个专业。完善了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制度,形成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获批省级质量工程和振兴计划项目17项,制定了实验设备添置与开放办法,推进身体功能训练、花津户外营地、实验实训中心等专业核心课程场地和师资建设。完善术科教考分离制度、举办“体育嘉年华”系列专业技能比赛,优化实习实训基地,推动“三个课堂联动”。探索科学基础、人文素养与实践创新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1.5+1.5+1”的“基础+专项+实践”三段式一体化人才培养。五年来,培养的专业学生在各类学科、术科竞赛中保持省内第一,全国同类院校一流,学生的考研率、就业率逐年提升。承办2017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连续承办两届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师说课比赛、两届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
优化师资结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五年来,学院公开招聘引进留学博士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9人,有40余人次外出高访或接受短期专业培训;晋升教授11人,晋升副教授12人。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48人,专任教师为133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58人、博士(含在读)20人;硕士生导师35人,另有外聘导师4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1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有8位教师在国内学术团体(机构)中担任职务。教师中有国际A级裁判1人,国际级裁判2人,国家级裁判15人、国家一级裁判30人。
学院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五年来,学院建立、健全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召开80后青年教师座谈会,集中开展青年教师观摩示范课教学;举办青年教师微课比赛,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屡获佳绩;共选派15名中青年教师参加高级访问学者学习,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学习50余次,其中5名教师到国(境)外进修和留学。青年教师蔡路路、何章明分别获得亚洲健身健美锦标赛健身先生公开组冠军和全国健美锦标赛冠军。

注重科研引领,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体育学2015年获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现有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各1个,省级研究基地2个。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为政府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承担奥运科技攻关、科技支撑、体质监测等课题,主动融入安徽省社会经济建设,在体育决策咨询和科技引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省教育厅、体育局、戒毒局及地市人民政府草拟规划和咨询报告等文件30余份,成为安徽省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以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为重点,围绕皖南徽州民俗体育和皖北老庄养生体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团队。先后有6项课题获得国家社科项目资助,出版系列专著,挖掘整理地方民俗传统体育项目108项。承办2013、2014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发展论坛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次。五年来,学院教师共发表二级学科高水平论文达81篇;出版著作16部、教材10部。纵向科研项目立项13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1项,省部级课题58项,立项经费310万元;横向课题立项15项,立项经费161万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英国班戈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韩国世宗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俄罗斯米宁大学、丹麦葛莱体育学院等高校开展合作与交流。

实现全员育人,学生工作成绩喜人
重视基础文明,加强日常管理。成立了学生党建等5个工作机构;制定了《新生入学教育》等近十项工作方案,创建院级心理辅导站。加强思政教育,以党建带动团建。落实学生党建三级培训机制,实现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1+N”标配帮扶体系,确保思政教育进课堂、进公寓、进网络、进现场。五年来,学院学生思想稳定,成绩斐然,共获国家级奖项82项,省级奖项103项。球类协会获评全国百佳体育公益社团,户外协会获评全国“绿色离校”优秀社团,创业项目获全国体育院校体育产业创新创业策划大赛一等奖。涌现出军中虎妞佘晓雪,全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邀请赛健美小姐冠军方萍,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金奖张晓羽,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朱克习、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暨创业大赛金奖蔡志鹏等一批优秀学生典型。
发挥专业特色,群体竞赛硕果累累
学院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制定《2016年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推出ABC选课模式,将体育项目术科纳入教考分离的范围,重新修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形式。通过手机锻炼APP软件,实施以慢跑和健步走为形式的阳光体育锻炼活动,实现阳光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并将阳光体育锻炼活动纳入学分体系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计划。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和研究生推免重要考核指标,有效提升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格率;2016年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格率为86.98%。牛芳教授等主创的第七套健身秧歌顺利通过国家体育总局评审,并在全国推广。
大力开展课余体育运动以及学生运动竞赛活动。五年来,在运动训练与竞赛中心的组织和管理下,组建十二个大项37支校运动队,推行主教练负责制,获得省级以上比赛金牌47枚、银牌49枚、铜牌30枚。2017年全国运动会上我校学子实现重大突破,王春雨同学获得女子800米金牌;丁嘉伟同学获得男子10米气步枪铜牌;徐世元、周雪婷两位同学代表安徽队获得女子手球银牌;白传涛同学获得男子80公斤级跆拳道铜牌;李娟、马鸣、赵爽等三同学代表安徽队获得女子橄榄球铜牌。今年9月,在全国学生运动会上又传捷报,王春雨同学再获女子800米金牌;我校领衔的安徽男子网球队和女子羽毛球队分别获得团体第七;孙锐同学获得男子网球单打第六。

营造和谐氛围,党建工作保障有力
五年来,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学校和学院中心工作,切实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警示教育等活动,创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和培训机制,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关心全院教职工工作和生活,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学院党委认真履行党要管党、办学治院主体责任,坚持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强化理论武装;坚持院党政联席会、党委会、教授委员会、教代会等制度,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统战、群团等各方面作用。坚持院领导联系师生制度,倾听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学院先后获得学校“模范职工小家”称号,校工会授予“特别贡献奖”,涌现出校级“巾帼标兵”郝利玲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

在教育大变革、大发展的新形势下,体育学院全体师生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