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砥砺奋进的五年】经济管理学院:加速动能转换 奋力推进学院内涵发展

  • 时间:2017-10-19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徐成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管理学院党委行政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标,全院上下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开拓进取,逐步形成了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学院的定位,确立了“崇德、尚学、笃行、创新”的院训,明确了“立足安徽现实、传承徽商精神、培育一流人才、服务江淮大地”的使命,紧紧围绕着专业和学科建设,锻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加速动能转换,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学院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

发挥党委中心作用  推进和谐学院建设

五年来,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发挥思想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不断强化管党意识,落实管党责任,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抓重点、求突破,扎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努力为学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学院每年初结合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发挥骨干作用,群策群力,形成学院工作要点,并制定具体任务分解表,为学院全年工作提供行动指南。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成功进行两次党委换届,严格执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重抓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坚持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深入开展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感召力。以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为主线,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改革党支部设置,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和典型示范引领,党支部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以及基层党建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作风建设,通过组织学习、观看警示片和实地参观等形式,切实加强反腐倡廉教育,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三十条”,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各项管理制度,坚持问题导向,经常深入各系、深入课程、深入学生宿舍、深入活动现场,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用党建带团建,传承好“116工程”、“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学院活动品牌。学院组织发起的“新雷锋故事汇”品牌活动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积极推进和谐学院建设。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做好院工会、关工委、统战、退教协、校友和档案工作,充分发挥教代会执委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作用,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更加规范。

学院2015年获校首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被评为“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先进集体”, 20132016年学校二级单位绩效考核综合评比中连续4年荣获二等奖。1个学生党支部获评校2015年先进基层党组织6位党员教师获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位教职工获评校“优秀党务工作者”,3位教师获“三育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位教职工获评校“档案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

以人才战略作为第一战略,在不断引进外部高层次人才的同时,积极发掘内部潜力,学院师资队伍规模扩大了,结构更加合理了。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五年来共引进各类人才24人,其中博士19人,高层次人才3人。目前,全院教职工88人,专任教师规模达68人。高级职称比例不断提高,五年来共有5人晋升教授,11人晋升副教授,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21人,教授和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48.5%。教师的学位结构进一步提升,博士化率达到51.5%。教师的学缘结构不断改善,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985高校的博士比例不断提高。学院始终坚持开放经管建设,积极推动师资的国际化进程,五年来,共有27位老师赴国(境)外访问学习。同时,形成了国内外进修访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和院内导师制等内部培养提升体制,以激活存量资源。

团队才能推动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五年来,学院积极推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初步形成结构比较合理、分工互补的多个团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马陵合教授领衔,马长伟副教授、江争红副教授等为骨干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团队聚焦于金融史领域,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和《中共党史研究》等国内一流期刊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具有一定影响力;以安徽省级教学名师伍旭中教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周端明教授和闵继胜副教授等为核心成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团队聚焦于当代中国劳动关系和“三农”问题,在《政治经济学评论》《当代经济研究》和《农业经济问题》等国内一流期刊发表系列论文,具有一定影响;以张琼教授、韩玉刚教授、余吉祥副教授、胡小文副教授等为骨干的西方经济学团队聚焦于产业经济和开放宏观领域,在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and Policy和《世界经济》等国内外一流期刊发表系列论文,影响力正在形成;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张廷龙教授带领,朱兵副教授、方昶博士等为骨干的企业管理团队聚焦于供应链管理领域,在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Discrete Dynamic nature and society和《中国管理科学》等国内外一流期刊发表系列论文,影响力正在形成;以花冯涛副教授、汪洋副教授、刘树利博士、梅春博士和罗昆博士等青年才俊为骨干的公司金融和投融资团队聚焦于金融市场和公司治理领域,在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中国经济问题》和《外国经济与管理》等国内外一流期刊发表系列论文,影响力正在形成。

加强人才培养投入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的本科专业体系;围绕“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能力、善创新”培养理念建立了科学的培养体系。强化教学大纲的“宪法”作用。提高大纲制定的科学性、执行的规范性;强化课程大纲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开展基于课程目标的教学效果评价。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加强课程基础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建设;加强省级精品课程和MOOC课程建设,建成和在建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MOOC课程10门;为每位老师制作了“精彩一课”的视频课程;为每个专业设计和制作了《专业导论》视频课程;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专著和译著共34本。不断夯实实践教学。形成了“实验课、专业见习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入学认知教育”、“低年级见习”和“高年级实习”分步实施原则,开展见习实习;优化了本科论文和实习工作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实践教学硬件和软件建设,建有500余平方米专业实验室,配有相关设备200余台,各类教学软件11套教学,购买了CSMAR、万得等数据库;与20余家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教师教育教学投入和能力不断提高。教授100%给本科生授课;承担质量工程等项目4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发表教研论文40余篇;获省级教学名师 1人、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5人次、校“三育人”称号5人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教”与“学”的投入度为目标,秉承“目标导向行为”理念,构建“基于目标导向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体系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秉承“全程育人”理念,实施“本科导师制”;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秉承“创新”理念,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师资建设;以提高专业建设国际化水平为目标,秉承“开放”理念,推进国际化战略,提高了专业和课程的国际化水平;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秉承“合作”理念,推进协同人才培养。教学条件和制度保障不断加强。每年用于人才培养直接经费达到总预算57%以上;制定了教师外出进修、年度考核和评优等各项制度,有力保障了本科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五年来,学生在专业学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学术科研、就业和深造等方面收获颇丰。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79项、省部级奖99项,发表论文55篇,申请专利授权8项,发表艺术作品36项,参与出版专著1部;各专业就业率达到95%以上,部分学生到顺丰、中国建设银行、大陆汽车、美的集团等知名公司工作;研究生录取率达到20%左右,部分学生到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深造,部分学生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外高校继续深造。



学位点建设加速推进 科研取得新突破

十八大以来,学院以科研团队整合和学位点建设为重点,推动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以科研平台为中心,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激发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2年,学院理论经济和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正式招生,2015年,成功申报职业技术教育财经商贸方向专业硕士学位点,2016年成功申报会计专硕。硕士生招生、培养和就业工作管理体系基本建立。科研能力稳步提升,学科与科研团队初现雏形,设立了安徽创新经济研究院、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等七个研究机构。以安徽创新经济研究院为品牌的新型智库建设正在开展,研究人员获得2项省领导人批示,承担多项省领导圈定课题和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取得较好社会声誉。几年来,学院实际取得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多项;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其中CSSCISSCIAHCI收录论文124篇,SCI(E)EIMEDLINE收录论文21篇,人文社会科学二级学科高水平期刊论文40篇,出版“经管论丛”为代表的学术专著21本。



拓展社会服务领域  提升服务绩效

五年来,我们在成人学历教育业余教育稳定发展、函授教育较大增长的同时,行业培训工作有了飞跃式发展。不仅承担了省内的税务系统干部培训工作,而且在高师培训以及农委系统、教育系统、企业干部培训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20177月,我们成功开办了国家级物流高级研修班。社会服务工作在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收获了一定经济效益。成人学历教育所设专业由2010年的市场营销、会计学、工商管理等3个专业,扩展到市场营销、会计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5个专业;培养方式由单纯的业余教育,发展到业余和函授2种,每年在读学生数,由2010年的460余人增加到2015年的1000余人。成人教育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通过全国外语考试获得学士学位仅有18人,2017年已增到177人,增加近10倍。行业培训领域和规模逐步扩大。2014年起,全省税务系统干部更新知识培训工作全面展开,当年举办培训班20余期,培训学员1700余人,20152016年举行税务系统干部培训班各近20期,培训学员近千人;2015年起,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培训工作,共培训教师10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还为浙江温州市教育局举办了50余位学校内部审计人员、蒙城县农委50余位干部、淮南市八公山区教育局基层支部书记、学校财务管理人员各50人、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50余位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获得委托单位的好评。MBA招生规模稳定发展,社会影响力加大。每年招生规模稳定在40人左右。每年毕业数在20人以上。在芜湖和周边地区知名度明显提高。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