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聚焦课程思政】《中国哲学史》:德性与实践中的“课程思政”探寻

  • 时间:2020-06-15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本网讯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推进专业课与思政课相统一的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6月5日上午,校“教育2035”系列报告之第15讲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余亚斐老师带来了题为“德性与实践——《中国哲学史》课程思政探寻”的报告。本次课程思政线上分享报告由教务处副处长李汪根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汪盛玉总结,近百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在线旁听了讲座。

本次报告围绕着思政元素如何合理有效地嵌入《中国哲学史》课程这一问题展开。余亚斐老师首先对思政课程与《中国哲学史》这两类课程进行了比较,以此概括其特质,寻求两门课程协同的基础,并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再通过大量教学案例详细阐述。在余老师看来,思政课程与《中国哲学史》两者之间具有相互参照、借鉴和融合的基础。一方面,思政课程立足于中国国情,其内容包含了反映中国历史传统、中国人精神特质以及行为方式的优秀理论;另一方面,《中国哲学史》的教学目标,既是为了通过回溯传统,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也是为了经世致用、古为今用,服务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议。之后,余老师分别从功能地位、理论旨趣、思想特点等方面阐释了两类课程的差异,并用“德性”与“实践”来概括《中国哲学史》与思政课程的特质。在具体教学实践上,他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探索,其一,把思政课中所体现的当代中国社会实践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讲解中,并以此为标准重新衡量和评价中国哲学诸多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其二,充分发挥中国哲学史中德性的积极作用,将传统哲学中德性方面落实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中国哲学史》在我校开设的历史非常悠久,教师配备充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课,文学院、法学院等学院也相继开设,并列为专业必修课,受众面广,受益处深。余老师的课程思政分享报告是学校“课程思政”项目的成果之一,不同专业的老师围绕着“课程思政”这一共同话题互相交流、探索、学习,成为我校“课程思政”践行与落实的新常态。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