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榜样师大人】第19届“师大骄子”十佳大学生标兵风采

  • 时间:2023-06-19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作者:校团委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编者按:为集中展示学校立德树人实际成效,充分发挥学生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营造崇尚榜样、学习榜样、争做榜样的校园氛围,学校决定结合2023年“十佳大学生”和“省级优秀毕业生”评选,开展学生先进典型系列宣传活动。现推出第19届“师大骄子”十佳大学生标兵风采。

慕君毅,男,中共预备党员,2017年毕业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西飞一中。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9级历史学(师范)专业学生,现任班级班长兼体育委员。安徽师范大学“师大骄子”十佳大学生标兵,曾获“军事训练先进个人”、“参军报国奖”、校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

“要当就当兵王,要学就学出模样,要干就勇于担当”,这是慕君毅初入军营时他的新兵班长对他说过的话,这句话不仅被慕君毅深深铭记在心,同样也成为了他热血青春的真实写照。

热血青春,迎风而上:要当就要当兵王

慕君毅的曾祖父曾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回忆起曾祖父,他说道:“我的曾祖父就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头,他很少跟子孙或者其他人提及在战场上的一些往事,但是平常生活中他雷厉风行的作风还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使我形成了内敛坚毅、行事果断的性格,因此曾祖父是我选择进入军营的重要推力。”但对于慕君毅来说,进入军营从来不是一个单独的因素决定的,更像是一个由环境、家庭、个人共同组成的合力,推动他迈出了人生的“关键一步”。作为一名历史学的学生,慕君毅时常会为先辈为国斗争而倍受震撼与感动。在多方面的影响下,他想去无数个先辈奋斗一生的地方看看,也就此走上了参军入伍的路。

从校园走入军营,从学生转变为战士,环境的改变,身份的变化,也曾让慕君毅感到无所适从。回忆起参军入伍的生活,他表示军营的酸甜苦辣他都经历了个遍。他曾经躲在被子里偷偷啃过馒头,也无数次将眼角的眼泪生生憋了回去。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但还是有很多弥足珍贵的时刻让慕君毅不能忘怀。当慕君毅拖着病体仍坚持站在比武场上的时候,他的战友们在一旁山呼海啸般呼喊他的名字,他做一个卷腹,战友们齐声帮他数一个,喊着“慕君毅,加油.....”那次比武,他最终完成了100个单杠卷腹上,也取得了比武的第一名。

当然,军营生活不仅仅只有荣耀,更多的还是严酷的训练和难熬的伤痛。在列兵时慕君毅就已经是全单位军事素质最过硬的几个人之一了,当时的他志得意满、意气风发,但挫折也随之而来。慕君毅在一次器械训练的时候不慎受伤造成小腿骨裂,连续三个月不能参加正常的训练。他表示:“当时看着别人能够正常参加训练,心中无比羡慕,也有些许不甘。痊愈后,我的军事素质也被迫拉了下来。那种从云端跌入地下的感觉,激起了我不服输的意志。”他为了追赶战友们的进度,提前半小时起床加练体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慕君毅成功追赶并超越了其他战友,通过了层层选拔最终进入了“七把尖刀”之一的特战支队。

抱朴守拙,行稳致远:要学就学出模样

从入伍前的懵懂无知到退伍返校后的斗志昂扬,慕君毅带着军营里满满的收获回归校园,决心学出模样。“军营中的经历让我懂得了恒心和珍惜的重要。返校后每当学习遇到困难或感到疲惫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军营的那段生活,想起日复一日坚持下来的训练,想起在军营中练就的那一颗恒心。而且军队的生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力感,也正是经历了这种无力,我才会无比珍惜如今学习的机会。”慕君毅刚退伍的那一段时间很难从“动起来”转化到“静下来”,也无法适应自主安排的学习节奏。后来,慕君毅逐渐调整自己,将学习当做一种习惯,也正是他一日复一日的坚持积累,他的学业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收到10所双一流高校的保研录取通知书,最终推免至山东大学继续深造。

在学好专业课程外,慕君毅还积极参加浙江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组织的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在与来自其他大学学生的交流中开拓视野,丰富见识。在学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他以学促研,撰写出多篇论文,在北京师范大学《春秋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获安徽省历史学本科生论文大赛一等奖。业精于勤,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比赛,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的写作奖项。取得了众多奖项后的慕君毅仍不知足,目前,他仍奔波于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搜集革命历史档案,撰写完成新的论文。

在保研山东大学之后,通过学习史学界前沿理论和自身兴趣,他确定了中共党史作为自己研究生阶段的方向。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在研究生阶段有所建树,讲好党史故事,为提高党史的传播度、可信度做出自己的贡献。

率先垂范,躬身服务:要干就勇于担当

回到学校,他连续两年担任学院新生军训教官,所带连队取得全校第一的好成绩,个人也获得“优秀助训教官”荣誉称号;在校园生活和班级工作中,时刻牢记党员和退役军人的身份,做好班长兼体育委员的工作;组织班级“荧光夜跑”等活动,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带领班级同学建设学校“优秀班集体”。他的青春在奉献中绽放光芒,事迹被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青年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当火车头,带着全班齐进步;当志愿者,服务学校大小事,要干就勇于担当,是他本科阶段的生动写照。

人生漫漫亦灿灿,从兵王到学霸,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西飞一中到安徽师范大学再到军营,一路的脚印见证着慕君毅的成长。对于慕君毅来说,人生是一场长久的历练,他在历练中不断追逐自己的理想,创造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采访最后,慕君毅寄语学弟学妹:“保持警惕平淡”。慕君毅初来到大学校园的时候,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但是没过多久,生活便归于平淡。每天三点一线,奔走于各种社团活动、团学活动之中,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但他还保留着一份勇气,选择了参军入伍。他分享道:“到部队以后,还是面临着类似的情形,短暂的新鲜以后又重新归于平淡,我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未来每一天的生活,但我也没有屈服,我还有勇气,我相信等到机会到来,自然会有高光时刻。退伍回到学校后,扑面而来的其实也是平淡,但是经过军营的磨砺,我变得更加勇敢,开始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好好学习、尝试着写学术论文,一切开始变得不一样。”

勇气,于慕君毅而言是一把斩开平淡的剑,他也希望师大的学弟学妹们也能够拥有自己的一把剑,它的名字可以是“坚持”“努力”或者“坚韧”。他也相信做难事者终有所得,每个人都能够拥有自己的高光时刻!

对于慕君毅来说,人生是一场长久的历练,他在历练中不断追逐自己的理想,创造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人生漫漫亦灿灿,从兵王到学霸,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西飞一中到安徽师范大学再到军营,一路的脚印见证着慕君毅的成长。未来,慕君毅将保持初心、继续前行,提笔再书他的热血青春!

郭昊,中共预备党员,安徽舒城人,高中毕业于安徽省舒城中学,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生,安徽省第十五次团代会代表,2022年度“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2022年6月,他的作品《篮球少年》被时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点赞转发。2022年7月,他的作品《清晨宏村》视频被人民日报国际官方账号全平台转载,获共青团中央点名表扬。2023年1月,他的作品《塔川秋色》《千里江山图》作为国家文旅部对港澳台地区推广安徽的作品向外推广。2023年两会期间,他的作品《千里江山图》入选双语中国风宣传片向全球展播。他用镜头讲好中国故事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国际平台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了榜样。

于实践中坚定青年自信

郭昊与航拍的缘分起于高中语文课堂上播放的一部纪录片——《航拍中国》。辽阔的疆土、绵延的山脉,从碧水青山到古街小巷,《航拍中国》用镜头展现出的生命律动在郭昊心中埋下了航拍的种子。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席话,打动无数国人的心,也同样打动着时为大一新生的郭昊。他问自己:“平视这个世界的新一代,底气从哪里来?”最终,他选择在实践中找寻并坚定“平视世界”的自信。

进入师大后,郭昊选择成为一名新闻传播工作者,他立足校园,奔走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记录属于师大人的青春记忆。他走遍安徽大小山川,追寻秀丽奇骏的风景。在这期间,他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踊跃参加实践活动,汲取经验,提升拍摄能力,磨砺品性。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他对航拍也有了全新的理解:“前期拍出来只是觉得好看想要拍出来,想要记录,后来拍出来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到,更想传播。因为视频不仅是一帧帧图画,更饱含着情感和温度。”

于传播中展现文化魅力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文化事业建设提出的要求。郭昊也无疑是执着的探索者。

2022年暑假,郭昊参加了安徽师范大学组织的赴黄山“调研黟县非遗,弘扬徽派文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期间,郭昊为了拍到心目中的水墨江南,他早早拟定了计划,先学习、了解宏村的历史文化,然后反复使用无人机起降观察,研究最好的拍摄机位并且时刻观察气象变化。最后,他选择在7月10日的早晨5点30分日出的时间升起了无人机。江南日出的瞬间、恰到好处的晨雾、意想不到的“丁达尔光线”,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清晨宏村》。当晨光穿过云雾,被分割成一缕缕的光线照在宏村之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徐徐展开。视频发布一周内全网累计播放量突破3亿,被人民日报国际官方账号在Twitter 和Ins等全平台转载。2023年两会期间,该视频入选双语中国风宣传片向全球展播。网友惊呼:“这是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于勤勉中厚积发展根基

成功的背后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其实,你们看到的视频只是我所拍摄过的一千分之一,甚至几千分之一。偶尔我也有想要放弃的念头,但是看着天气好,光线合适还是想出去拍拍,可能还是因为热爱吧!”郭昊的作品之所以会火,除了优秀的拍摄技巧、辛勤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全身心投入的情感。他说:“我觉得获得成功还是因为我的作品里有更多的感情,我很爱我的家乡,爱我们的文化,就想把它们最好的样貌展示出来,所以就和其他的视频比起来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不同的审美角度。”

讲好中国故事,除了会用镜头记录,更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郭昊先后获得中国电影基金会“全民国防教育”公益片特等奖、教育部“悦读青春”特等奖、新华社“寻找中国之美”大型新媒体互动征集活动一等奖等多个省级以上奖项。自2022年以来,他还获评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安徽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并担任安徽省第十五次团代会代表,认真履职。

于行走中展示青年力量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郭昊始终将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话记在心间,用一部部有力的作品,阐释着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年多来,郭昊将镜头对准安徽地域文化、聚焦安徽乡村振兴发展。他将目光聚焦在家乡舒城,为了拍摄万佛湖的风光,郭昊多次凌晨两三点独自一人背着设备到处踩点,直到找到合适的机位。当万佛湖的风光出现在他的镜头中,更像是一幅写实的《千里江山图》,层层叠叠的山峦,青绿千载,山河无垠,千里江山在他的视频中活了过来。2022年9月,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安徽文旅线上推广大会上,《千里江山图》荣登安徽文旅推广作品榜首,并且成为安徽省文旅厅主导的话题“美好安徽Dou起来”中影响力最大、传播度最广,推介安徽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除此之外,《非遗鱼灯》、《塔川秋色》、《清晨宏村》等多部反映徽派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谈及未来,郭昊更是胸怀壮志:“独行快,众行远。我希望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集结更多的新媒体爱好者,带动更多的人拍出更优质的视频。除了展现美丽安徽,也积极从邻近的省份中探索,争取拍遍全国,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之美。”

时代昂扬向上的轨迹,也是中国青年积极向上进取的轨迹。郭昊坚持脚踏实地,以激情拼搏之姿响应时代号召,于实践中坚定青年自信、于传播中展现文化魅力、于勤勉中厚积发展根基,于行走中展示青年力量。他说:“未来我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在文化自信中向世界展示中国之美,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王一,男,中共党员,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19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2019年毕业于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现任班级学习委员,2023年5月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毕业生”,现已推免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大学四个学年综合测评班级第一、学业成绩班级第一,大学四年平均绩点4.0,专业课绩点4.2,连续四年获校级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三好学生标兵”称号。先后获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本科单科组个人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二等奖等。作为班级学习委员,在备战研究生考试的关键时刻,积极为考研同学解答量子力学、普通物理和高等数学难题,全专业172名毕业生中86人考研成功,创学院历史新高。

砥砺深耕,夯实专业根基

“刚上大学时,由于第一次离开家独立生活,难免有些不适应,再加上刚开始当学习委员,很多工作也不熟悉,所以那段时间很焦虑,压力也大。”初入大学时的王一并没有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不断与各位老师进行沟通。“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使我明白了,万事开头难,咬咬牙坚持到底,总会有所收获。”回望初入大学时的迷茫,王一最感谢的就是各位老师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老师们的关心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王一以“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步一个脚印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坚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淬炼思想、提升学术、服务同学等方面不断进取,不断尝试“跳出”做题者的身份,变成出题人,凡事都问个为什么,辩证地、批判地学习数学、物理理论。

最终,王一在大学四个学年综合测评和学业成绩均位于班级第一,大学四年平均绩点4.0,专业课绩点4.2,连续四年获校级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三好学生标兵”称号。2021年5月,王一被组织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按期转正。此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勇攀科学高峰。

格物致理,沉浸学术钻研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在学院开展雏鹰工程后,王一很快就被科普中经常出现的超弦理论所吸引,在充分了解物理学的各个研究方向后,王一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希望将来能够从事量子引力方面的研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提前自学本科阶段的物理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各个方面。在校期间,王一先后获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本科单科组个人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二等奖、安徽省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三等奖等多个竞赛奖项。

为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王一先后在学院多位教授课题组下学习交流,撰写多篇论文,与学院教授合写的教研论文已成功投稿《大学物理》杂志。谈到这些学术成就时,王一也一直强调学院老师们对他的指导和帮助:“老师们勤奋钻研和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以及耐心解惑和悉心指导的育人品格使他收获颇丰,深受鼓舞。”

2022年7月,王一凭借A的面试成绩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夏令营优营,在与几位教授的交流过程中,他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这也更加激发了他对未知的学习和探索。最终,他顺利推免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物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并自学研究生课程,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组学习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并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臻于至善,“研途”教学相长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为班级学习委员,王一坚持在榜样示范中当好老师的助手,在服务同学中促进学风建设,为老师和同学架起沟通的“桥梁”。特别是在备战研究生考试的关键时刻,他积极为考研同学解疑释惑,有时不惜花费自己的学习时间上网查阅资料或向专业老师请教,再耐心地给同学讲解。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全专业172名毕业生中86人考研成功,其中22人被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创学院历史新高。同时,王一还自发组织有共同兴趣的同学,创设理论物理讨论班,采用剑桥大学理论物理系教授的公开讲义,给低年级同学讲授学校课程教学内容之外的理论物理知识,在教学和交流中与同学们共同进步。

谈到兴趣,王一表示:“一路走来,我觉得支撑我的最大动力是对物理的热爱。我热爱理论物理,对于探索未知世界、寻找宇宙本源、追求自然和谐统一之美有浓厚的兴趣。我享受思考的过程,享受新的思想、理论给我带来的冲击感和新鲜感。做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如果没有兴趣支撑,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一个人一路走下去,最主要的是兴趣。”他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能够找到自己生活中的热爱,并一直坚持下去,也希望理论物理讨论班能够延续下去,成为物理学专业同学互相学习交流的基地。

“少年当有凌云志,万里长空竞风流。”谈到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时,王一郑重地回答:“未来几年,我会致力于对量子场论数学结构的深入研究,尤其是费曼积分中椭圆积分的计算以及重整化方法背后的物理机制。如果有机会,我也会尝试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其它方向,比如量子引力。”王一坚信,有老师和同学们一路相伴,一定能够在探求物理学奥秘的道路上勇攀科学高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奉献青春力量。在临近毕业之际,王一和学弟学妹们相约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相伴而行。

刘毅,2018年毕业于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2020级本科生,中国国家羽毛球队队员。曾先后获得2022马来西亚羽毛球国际赛、2022越南羽毛球挑战赛、2023世界羽联巡回赛超级100赛中国(瑞昌)国际羽毛球大师赛男子双打冠军、世界羽联SUPER300法国奥尔良大师赛男子双打冠军,在国际级竞赛中获冠军达4次。

赤子之心不改,为冠军梦坚持拼搏

十岁进省队,十八岁入选国家队,羽毛球对刘毅来说,既是热爱,也是责任。2003年出生的刘毅从小便酷爱羽毛球。七岁接触羽毛球的他,一开始只是想当做业余爱好,但刘毅很快体验到了羽毛球带给他的愉悦和成就感——那是热爱的种子在刘毅心中萌芽的迹象。

十余年来,刘毅忍受着训练的艰辛和单调,在一次次的挥拍、扣击中,勇敢地、幸福地追逐自己的体育梦。天赋的种子在汗水的浇灌下很快绽放出绚丽的花朵。2019年全国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团体比赛,湖南对阵安徽的决赛中,安徽队大比分落后,年仅16岁的刘毅和搭档刘阳以21:19和21:18连胜两局,将两队大比分扳为1:1,最终帮助安徽队勇夺全国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团体冠军。在安徽队的三年训练后,刘毅成功入选国家羽毛球队。进入国家队后,刘毅也是一门心思埋头苦练。“国旗的份量很重,要肩负起使命”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刘毅深知成功的背后需要的是努力和付出,有汗水才能担得起国旗的份量。

走进师大校园,在奋斗中茁壮成长

2020年9月,刘毅考入安徽师范大学2020级运动训练专业。步入校园,刘毅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竞技成绩的同时,他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对他而言,平衡学习和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难题。“近几年随着国家队征战各种赛事,在校的学习和课程,一直是靠学院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比赛休息期间给我们授课和考试,学习也是稳步进行。”在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之余,刘毅坚持完成学业和考试任务,各门课成绩均为优秀。刘毅还将运动训练的理论方法运用到实际训练中去,让学习和运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安徽师范大学学习期间,刘毅在各大比赛中屡次夺冠,被国羽寄予厚望,他也始终把师大作为自己坚强的后盾。

刘毅在采访中表示:“想让所有人看到中国男双的水平,既然踏入赛场就要为祖国和人民争光添彩,能够代表国家站上领奖台是一种莫大的荣誉。”2022年,经过不懈努力,刘毅迎来国际赛场首秀,在东南亚四站赛中,首次踏入国际赛场的刘毅便斩获两连冠,在2022马来西亚羽毛球国际赛、2022越南国际羽毛球挑战赛男双决赛,刘毅和搭档陈柏阳分别战胜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组合夺冠,这对00后国羽小将惊艳国际羽坛,2022年3月,刘毅和陈柏阳携手出战世界羽联中国瑞昌羽毛球大师赛,在男双决赛中以2-1击败马来西亚组合,获得生涯首个超级赛男双冠军。2023年4月,世界羽联SUPER300奥尔良大师赛在法国展开了决赛的最后争夺,连续征战的刘毅克服长途奔袭的疲劳,一路从资格赛过关斩将,闯入了最后的男双冠军争夺战,最终以2-0击败去年全英公开赛男双冠军、印尼强档菲克里/毛拉纳,首次登顶SUPER300级别的男双冠军,这是本次赛事国羽获得的唯一一枚金牌。由于在国际赛事的出色表现,刘毅被寄予厚望,被誉为希望之星。而出彩的背后,是刘毅日复一日的奋斗和努力,是刘毅用热爱和汗水浇灌出的胜利果实。

“当听到国歌响起的时候内心是充满自豪的,其实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是懵的,兴奋到什么都忘记了。但是走下领奖台就是从零开始,我还要更加努力训练,争取在后面更高级别的赛事上站上领奖台。”年少成名的刘毅并不骄傲,面对如此优异的成绩反而是更加谦卑。“我现在的成绩还不是特别好,还有一大段距离,这才是刚开始,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刘毅对于自己未来的学习与训练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在学习上,他表示希望在师大继续读研,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在训练上,他说自己短期的目标是希望能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长期的目标则是拿更多的冠军。

不忘使命初心,坚守信念回报社会

作为一位在校大学生,刘毅时刻怀有感恩之心,不忘回报社会。他总会抽出训练和学习之余的时间,参加各类主题教育、公益活动。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中,刘毅随所在国羽队前往雅安宝兴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长征纪念馆参观学习伟大长征精神,通过微课堂进一步加深学习了党的相关知识,体会长征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增强爱国意识。把从伟大的长征精神中汲取的能量,转换为日常训练的动力。刘毅希望在未来能够登上奥运会的领奖台,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精神”的磅礴伟力!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句话在刘毅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我能坚持这么久,大部分还是因为热爱这项运动。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羽毛球,直到现在也还是一样。因为热爱,才会让我有继续钻研羽毛球的动力。” 在成为一名运动员的道路上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他克服困难并取得瞩目成绩,在这无人知晓的背后,更多的是训练的艰辛,“我相信这些困难都会为我的成功铺路。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希望一切为之努力的事情都有好结果,把握当下,珍惜在师大学习、生活的机会,不要给青春留下遗憾。”这是刘毅给学弟学妹们送上的寄语,这既是刘毅的祝福,也是他对自己的期许。

周威,男,中共党员,安徽芜湖人,2019年毕业于安徽省无为中学,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生物科学专业(师范)本科生,2023届安徽省优秀毕业生,曾任班长,安徽师范大学校学生委员会赭山工作部干事,优秀本科生导生等职务。现已推免至浙江大学(直博)。

定位靶基因,培养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生科学子,周威将自己比作为“基因家族”,把确定“关键靶基因”作为他的首要任务,将培养自身专业素养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方向。在求学四年中,周威始终将专业学习作为核心,孜孜不倦,连续四年获评校本奖学金,打好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当代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周威牢记使命,力争成为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考取高中生物教师资格证,在师范生实习中取得专业最高分,获第二届师范生教学资源设计大赛校一等奖。同时他还一次性通过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荣获大英赛国家级三等奖,考取高中生物教师资格证,荣获2023届安徽省优秀毕业生称号。

寻作用元件,开展学生工作

“当靶基因被确定后,发挥其作用元件在实践中的功能则至关重要。”作为班长,周威带领班级获“十佳班集体”“五星级团支部”“活力团支部”等荣誉。依托党支部启动学院首届青英培训班,实现培训组同学教资面试和班级英语四级通过率均100%,英语六级和教资合格率创学院历史新高。面向学院,作经验分享报告会,覆盖面超千人,获评优秀本科生导生等。

在周威的学生工作经历中,班长一职令他最为印象深刻且受益匪浅。自身定位上,周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作为班长,周威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管理者的角色上。他热衷于与大家交朋友,努力成为老师与同学们之间沟通的桥梁。积极联动班委和辅导员,呼吁全班同学集思广益,促就了每一场精彩圆满的班级活动。令周威记忆最深刻的是,在每一年的班级“新年祝福”活动中,总能收到大家对其工作的认可,这无疑是同学们最大的褒奖。

集体定位上,周威也因班长这一身份感慨良多。在为班级同学服务的日子里,多次出现班级同学身体意外的突发情况,正是这一次次的意外,改变了他对优秀班集体的观点——“我认为我们班每一位同学都能身体健康,互帮互助,为实现自己目标而努力,便是最好的班集体”。

绘制表达谱,收获学业成果

作为“基因家族”的周威,经过四年的锻炼,表达出了自身丰富的功能产物,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周威积极响应学校“以赛促学”的重要方针,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他率队参加了2022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最终代表我校首次成功入围全国决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2021年,他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中,获得了安徽省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制作防核科普视频,代表学校获得2021年校园结核病防治科普大赛安徽省二等奖;首次在国内将皮影与生物标本制作融合,参加安徽省大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大赛并获得安徽省三等奖;参加第九届“青苗杯”获得安徽省优秀奖,第十届“挑战杯”和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均获得安徽省银奖。同时,还申报了三份科研项目,均已取得优秀结项或获得国家级奖项。

快节奏的生活下,往返于教室和实验室,刚开始的确很难安排好时间,周威的成绩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慢慢摸索过后,周威发现觉得学习搭档非常重要,和好朋友每天早上约定好时间一起去食堂先背会单词,之后再转至图书馆或者自习教室,晚上则利用时间去实验室。周威表示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速度比身边人都要慢,决定加大投入以确保步伐。早上6:50前出宿舍门,晚上10:15回宿舍,朝六晚十的节奏一直伴随着他走到大学的终点,也绘就了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

他主持大创项目,带领团队在生理水平上阐明了低盐胁迫下菌剂接种对番茄耐盐性的调节作用和促生机制,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一篇。每每谈到这里,周威总要提到自己的本科导师朱先灿老师和队友。朱老师带着团队从早上7:30到晚上10:30一直进行实验,也与周威分享自己读博期间的故事。最难忘的是完成论文的时候,正好是春节,朱老师在老家信号不好,也随时帮团队看论文,在线上帮助答疑解惑。大年初二的时候,队友们也非常给力,一起完成论文修改。每一分汗水都浇筑出论文的大厦,每一次挫折都磨砺出强者的锋芒。

挖掘新基因,展望未来规划

周威在基因研究上从未停下脚步,他说:“靶基因的解析不会是我们生命科学研究的终点,挖掘新基因建立属于国人的基因资源库是我们的目标。”为了追寻热爱,优秀的周威被报送至浙江大学攻读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继续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攻坚克难。

谈及未来的目标,他以“成功在于坚持,执着创造奇迹”作为答案,将未来与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所学让自己成为未来祖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抗病、高产基因,为师大建设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他认为自己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努力把实验做好,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一步步踏上梦想的阶梯。

作为师大骄子的周威,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时刻铭记母校的栽培。独行快,众行远。师大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导师的殷殷教诲以及千千万万个奋斗的日子拼凑出周威的大学岁月,磨砺他成为一名卓越的师大骄子!临别之际,周威借用高中的毕业寄语送给学弟学妹们:“如果你觉得眼下不够好,那你要相信只是时候未到,继续努力前进!”因为他相信,每一次失败都是为后面的收获打基础,怀信念而行,为理想奋斗,则山海皆可平!

谢宗璠,男,中共党员,安徽六安人,2019年毕业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中学,生态与环境学院2019级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第19届安徽师范大学“师大骄子”十佳大学生标兵,获“国家奖学金”“安徽省优秀毕业生”“2023届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生环十佳大学生”等荣誉20余项。现已推免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在霍山县的明丽山水间,被称为“毛竹之乡”“蚕桑之乡”的地方,便是谢宗璠的故乡。从少年时期开始,他便受到山川自然之美的熏陶,生发出要成为一名“环保工程师”的理想。

“我的家乡是安徽省霍山县,全国文明县城,风景优美、山水秀丽。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驱动着我想去学习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所以决定报考环境工程专业。”

刚进入师大时,他就立志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生态环境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经过专业学习,他逐渐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人文关怀对于自然环境潜移默化的理想。

勤学,夯实专业素养

大一刚入学,在许多大学生刚刚踏入校园、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时候,谢宗璠已经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大一第一学期,谢宗璠主动联系老师,申请加入安徽省水土污染防治与修复工程实验室,四年来参与科研课题6项。参与省级重点大创项目,获评优秀结项;后主持全院唯一国家级重点大创项目,并顺利结题。

无数科研的夜晚,也有感到迷茫的时候,但美好的理想就像是旅途中的路标、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他指引前行的路。“在科研中遇到过实验数据不理想、以及专业课压力大、时间分配困难等问题,有想过放弃的念头,但是想到自己的想成为一名‘环保工程师’的理想,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

初心的力量便是在山穷水尽之处,给予自己一份始终存在的蕴藉。功夫不负有心人,谢宗璠以共同作者于2021年在《Colloids Surfaces A》发表第一篇SCI论文,2022年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发表第二篇SCI论文。

奉献,践行志愿服务

谢宗璠连续两年参加生态环保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0年加入黄山市“环聚绿动”调研宣传团队,调研黄山景区生态影响,获评校级二等奖。2021年组建芜湖高校、社区碳币宿舍环保宣教团队,开展环保教学、垃圾分类调研等活动20场。任环协志工部长,每周组织碳币宿舍回收志愿活动,总时长600小时,组织总人数2000余人。

身处异乡,每一处山水各有不同的景致,但对于谢宗璠来说,想要保护它们的心情与少年时期站在家乡中的心情并无不同。眼前他乡,尽是故乡。

“在芜湖各大高校、社区以及鸠兹广场等,发放我们制作的生态环保宣教的问卷传单,宣传我们的‘碳币宿舍’和垃圾分类回收理念,以及在幼儿园、中央城、淳良里社区进行宣讲活动,对大家的日常垃圾分类回收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学弟学妹们可以把生态环保宣教、宣讲活动发扬光大,实践范围可以扩大到芜湖市乃至安徽省的其他部分,把我们‘碳币宿舍’和垃圾分类的理念以多元化的方式宣传给大家。”

担当,争做楷模表率

四年来他积极投身校内外各项志愿服务。作为心理委员,组织心理健康班会活动20余次、开展心理健康交谈100余次,寝室走访活动总时长达200小时;任生环学院本科生导生,参加新老生经验分享交流会10余场,指导新生200人次,获评“优秀本科生导生”。关爱空巢老人、免费辅导留守儿童,完成老年人智能手机授课,新冠疫苗接种电话回访等工作;参加霍山县“青春志愿行,温暖满山城”暖冬志愿服务系列活动20余场,县团委表彰“优秀青年志愿者”。

2020年他主动担任疫情防控志愿者,志愿时长300小时,霍山县政府予以表彰。在这段艰难的时期当中,许多人和事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20年担任疫情防控志愿者,当时参与社区出入人员测温、车牌号登记等任务,当时虽然任务很重,也有对疫情的恐惧,但是大家都在有条不紊地做着这些事情,严守阵地,配合社区人员检测部分楼栋人员体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测温时候,一位大爷每天在房间里打太极锻炼,练书法自娱自乐,从来没有见到大爷不开心的时候,还会鼓励我们:会过去的,慢慢等春天来了就好了。”

随着疫情的寒冬过去,努力奋斗的谢宗璠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连续四学年,综合测评、智育和专业课成绩排名均保持专业第一。其中43门课程达90分以上,四年总评成绩达93.17分。获“国家奖学金”、“省优秀毕业生”“生环十佳大学生”“2023届优秀毕业生”等荣誉20余项,连续四年获评“三好学生标兵”称号、荣获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这样优秀的谢宗璠收获了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名校的offer,最终推免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希望以后在研究生阶段,能继续保持在师大的这份初心,继续在学业和科研领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大学四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但是有很多事情需要且值得我们去做,希望各位学弟学妹们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和拼搏,人生如路,需从荒漠走向繁华,希望学弟学妹们把握好在校的学习生活,巩固好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学会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未来走得踏实、走得沉稳。也希望学弟学妹们记住刚迈入校园里对自己美好未来的憧憬。”

对谢宗璠而言,理想就是把梦变成现实的过程,这也是他对学弟学妹们的美好祝福。

陈曦,女,2019年毕业于南京金陵中学,现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担任团支书一职,专业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获一、二等奖学金,连续获得“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曾多次在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励共计5次。在第八届“田家炳杯”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以数学组全国一等奖第1名夺冠,创下我校在该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在积累中夯实金牌师范生基础

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陈曦始终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自己对于师范生的理解。她提到,“我觉得师范生要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构建者,用知识的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来充实自己。”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一直是陈曦成长路上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她谈到,“我们为什么会说,师范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对学生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是否是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扎实而又全面的综合素养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这要求我们不仅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优秀的师德品质。”

除此之外,在金牌师范生的养成之路上,陈曦也认为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突破着。她认为,“从大一开始,从师范生技能培训、教具设计大赛到数学π递思维训练课程比赛,从师范生的三字一话、教资备考到geogebra各类教学软件的使用。经历了许多挑战、克服了许多困难,也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范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觉得这一路走过来是比较踏实的。”

在苦练中砥砺金牌师范生养成

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创建单位的数学师范生,陈曦积极响应“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先后斩获校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第1名,安徽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第1名,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1名。在第八届“田家炳杯”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初赛中以全国第1名的成绩晋级决赛,以数学组全国一等奖第1名夺冠,创下我校在该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完整训练时长超420小时,院内模拟比赛10余次,磨课长达185小时,教学设计12000余字。数字之下被隐去的是时间的沉淀,经验的积累。备赛之路漫长又艰难,陈曦对一堂课的设计有着异常严苛的标准,她精益求精,无数次的打磨,要求自己用更严谨的语言去表述,去讲解、钻研教材。

陈曦偏向于用情景导入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去设计一些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模型。但是除了传统教学,陈曦在教学方法上还有一些创新设计令人眼前一亮,对于ppt对制作和教学软件的使用她融会贯通。比如在准备椭圆标准方程的教学中,考虑到更便于学生理解,她会利用教学软件去制作出用一个平面去截圆锥的过程,通过观察截口曲线的形状来研究圆锥曲线。或者通过教Java把它设计成一个动画让它有更好的视觉效果。不仅能更好的体现数学文化,也能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数学的魅力,可以说此时的她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师范生,更是换位思考将自己代入了学生的角色,以学生为重心展开教学。

一份令人满意的课堂设计需要多少投入,陈曦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是在重复中重拾初心,是在基础上不断创新,是在有限匮乏的资源里杀出重围。或许在她心里没有一份完美的课堂设计,她总觉得自己可以准备的更充分,更早一点。

对于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陈曦始终心怀感激和庆幸,她说“我特别感谢学校能够给予我们一个又一个登高望远的阶梯,让我们有能力、更有底气在更高的舞台下去不断成长”。她始终在前进之路上完善自我,在夺冠之路上杀出重围,在备赛之路上砥砺前行。

在奉献中贡献金牌师范生能量

从服务全校新生早锻炼“晨起大作战”的工作人员、“蜜糖π递”关爱唐氏综合征儿童志愿服务的爱心使者到疫情防控志愿者,她累计开展爱心家教500余小时,志愿服务时长超1000小时,获评南京市“最美志愿者”。谈及那段令她难忘的志愿者经历,陈曦用了“治愈”“力量”和“传递”来描绘。

“很多事儿并不在于我们坚持了多久,而是在比较艰难的时候依然选择了坚持。”在四年成长间,这一句话陪伴着陈曦走过了漫长的奉献岁月。她依靠在志愿服务中收获的那些温暖,一路前行。

在医院帮忙打印检查报告单,是陈曦志愿服务的工作内容。在这份看似简单,但重复性强且枯燥的工作中,陈曦帮助存在文字障碍、语言沟通障碍的病人解决了很多问题,每一次收获求助者的感激,陈曦都视作是对生活的一次充电赋能。“完成好这件小事,然后得到别人由衷的感谢,我感觉很快乐。”

志愿服务工作也让陈曦坚定了真正以教书实现育人的理想。在一些寒暑假期与周末时光,总是能听说陈曦正给小朋友们提供周末辅导和赶赴他地进行支教。孩子的笑容是温暖的太阳,点亮了陈曦的生活。每次给孩子们授课,她总是提前作好备课工作,将课堂视作她的舞台。给孩子讲解问题,她会选择贴心的俯下身去,指着题目逐字逐句解读。在孩子眼里,陈曦不仅是他们的良师,更是他们成长路上贴心陪伴的大姐姐。她希望能够让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带给更多的孩子,“我是带着很多人的善意一路走到今天的,也希望今后能够把温暖传给更多的人。”

采访的最后,陈曦寄语学弟学妹们:“你尽管去做,未来自有答案。我们第一次走进校园的时候,第一次做自我介绍的时候,第一次看见学校日出的时候,第一次努力争取的时候,一颗种子就已经悄然埋下。在四年后的今天,有的人的种子开出了漂亮的花,有的人的种子结出了饱满的果实,有的人种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它们的模样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在肆意生长,这就是我们五彩斑斓的青春。”愿我们都能够不负青春,放肆生长!

褚超群,女,中共党员,毕业于蚌埠市第二中学,地理与旅游学院2019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现已推免至合肥工业大学。曾先后担任过地理与旅游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党支部宣传委员、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副班长、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素质拓展委员、学习委员。

创办安徽超朋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任执行董事、法人代表。曾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近10项,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标兵”“地旅之星”、校“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2023年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

业精于勤,以学促研长才干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褚超群勤奋好学,成绩始终居于年级前列,连续两年学业与综合测评成绩专业第一,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百瑞德行知奖学金、百瑞德风华奖学金、雷忠平奖学金、雷忠平笃行奖学金等国家校院级奖学金累计10余次。立足专业学科,她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北大核心 CSCD)发表论文一篇,一篇论文投稿在地理研究(北大核心 CSSCI CSCD AMI)期刊并已被录用。除去专业课程的学习,她在英语学习方面也十分用功,先后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学术英语词汇竞赛三等奖、第二届全国高校创新英语挑战活动三等奖和第六届全国学术英语词汇竞赛二等奖。

行稳致远,久久为功。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让她收获了合肥工业大学的推免录取通知书。回首过往的学习之路,她并没有因为所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而是觉得仍需学习和提高,在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上久久为功。在接下来的研究生学习和工作中,她要求自己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还能跨学科、跨领域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范畴,了解更多前沿信息和新兴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学赛相长,以赛学结硕果

无论是专业实践还是科研竞赛,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凭借着踏实的态度和肯干的作风,褚超群克服了许多困难,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学赛相长”之路。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推动农业新兴技术下乡的过程中,依托暑期社会实践,她作为队长带领团队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化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成果先后获得第十届“挑战杯·华安证券”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第八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第十届“青苗杯·工商银行”安徽省项目资本对接活动银奖、第六届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2020年安徽省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一等奖、2021年安徽省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二等奖、“智汇中江”芜湖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她自己将成果总结,申报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培育计划项目,获得优秀结题。

“每一项竞赛成果的背后,都有长期的默默努力。在学术方面,我努力提高个人学科素养、拓宽专业视野;在团队建设上,我注重人才培养和集体协作;在实践落地上,我时刻关注行业趋势和社会需求,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研究,她坚持做到把知识技能运用在农业现代化进程里,把科研成果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发展中。

当然,这些竞赛经历不仅是对她持续奋斗的认可,而且也极大锻炼了她的专业能力,培养了她探索钻研、严谨善思的科研精神。想象和好奇心是她找到科研灵感的源泉,发现和解决问题是她前进的航向。行而不辍,屡践致远,如何将科研成果“书写”在中国乡村振兴的土地上,褚超群也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青春故事。

守正创新,以心益农显担当

“初心可鉴超凡风骨,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用这句话来概括褚超群的创新创业之路再合适不过了。

出身于农村的她,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致力于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带动乡村振兴。而作为一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的她,面对农业农村转型升级却面临着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水平低和新型技能农人少、技术资本积累少的困境,立志成为乡村振兴大学生梯队的先锋队,通过实践自己所学,为乡村振兴培养新型技能人才,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遥感监测等信息化服务。

她于2021年带领团队创立了安徽超朋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又成立芜湖超朋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这些平台,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同地方政府合作等契机,推动遥感监测等技术下乡,培训农民进行精准化施肥和农机作业系统运作。如今,在蚌埠市怀远、五河、固镇等县区进行的新型农科技能人才培训中心,深入田间地头普及推广农业科技和为农民提供农业灾害预防信息化平台服务,不仅提高了乡村产业发展的规划建设水平、农民的种养殖收益率和幸福指数,还打造了“校政企合作、民技信互通”的商业模式。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近8000名新时代农民,直接带动江淮地区高校大学生6000多人次下乡。

当谈到创业之路中自己最可贵的品质时,她说:“自我调节能力对于创业者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很容易陷入情绪低落或焦虑等状态中,从而影响创业的进程和效果。因此,我一直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学会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以更加坚定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和失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创业之路艰难,无数的拒绝和失败也曾让她怀疑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否正确。但为农村培养一批新时代农业人才贡献力量的理想和凭借自身实力让企业看到项目推动农村就业的前景,都成为她继续坚定不移走下去的动力。

当谈起对于未来的规划的时候,褚超群给予自己美好的祝愿:“在未来希望自己能继续保持一份好奇和激情,无论在学术还是职业发展上,都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认识、思维和方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和挑战。在创业的道路上,继续探索追寻自己的目标,让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可抵岁月的漫长。在风云际会的新时代,为乡村振兴奋斗终身。”

学术为刃破除农业陈旧藩篱,创业为船满载青春力量回乡。责任与担当,勇敢与不懈,青春花朵因历风雨而更显瑰丽,乡村振兴因有创新而赓续华章。褚超群创业之路的故事还在继续,更多的创新之花将绽放在祖国的最需要的地方。

汪旭东,男,中共党员,现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专业硕士研究生,任音乐学院2020级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委员、音乐学院舞蹈团团长,曾任音乐学院2018级舞蹈表演、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兼职辅导员。硕士期间连续三年获校一等奖学金,获评安徽师范大学“师大骄子”十佳大学生标兵,安徽省研究生党员标兵,“创新创业之星”,安徽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荣获国家奖学金、朱敬文奖学金、研究生科研与创新奖学金等,获评安徽省研究生党员标兵,创新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积极投身实践,厚植美育情怀

大学期间,汪旭东先后参加了200余场文艺演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河南等全国各地的舞台上始终有他的身影。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等大型文艺演出,均受到《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他还连续三年受邀参加央视《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录制,并跟随学院舞蹈团前往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担任开闭幕式部分节目的主创工作。

光鲜亮丽的履历下是无数日日夜夜辛勤的汗水。参与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时候,汪旭东是第一次接触国家级现场演出活动,演出团队刚到郑州,上午放置完行李,下午就开始了紧张的排练,一排就到深夜一两点,有时一天最多睡2个小时,在宾馆和排练场地之间两点一线,累了就睡在排练场地。这样的忙碌前前后后大概持续了3个月,用汪旭东的话来说,是“从盛夏到初秋,外套都加了一件。”谈及参加央视《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录制时,汪旭东说道“各大高校的代表有美术、生物、计算机、音乐等各个专业,我们100多号人作为开场节目,又唱又跳,难度非常大。”然而,他发挥专业优势,耐心教授有困难的同学,最终带领舞蹈团成员与各高校代表团结一心,齐心协力,顺利完成了节目录制。

无论是面对国家领导人及8万名观众的现场表演还是在央视舞台让全国亿万观众看见师大学子的身影,汪旭东时刻不忘导师韩丽教授和舞蹈系的每位专业课老师们的高标准、严要求,他自豪地说:“在经历了这些高层次的舞台,见过了各个高校舞蹈专业之后,我觉得我们学校的舞蹈专业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队伍,身为音乐学院师大舞蹈团的一员,我很骄傲。”

担当时代责任,争做时代先锋

多年来,汪旭东坚持为新时代而舞,展现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努力作文化强国的忠实践行者,他抓住每一次艺术实践的舞台去突破自我、提升自我,讲好师大故事,舞出中国形象。不管实践的舞台是校内还是校外,是讲台还是舞台,是艺术殿堂还是社区田间地头,他都用最饱满的艺术激情,让观众看到自己能带去的最高水准的现场演出。

“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时代的青年,当社会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义无反顾,因为我是党员。我希望通过我的力量为他人带去温暖,为社会增添温度。”自本科开始,他连续六年参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带队奔赴茂林村、三德村、黄集村等偏远地区开展艺术支教活动,并走进省委教育工委定点扶贫点和安徽师范大学定点扶贫点,六安市金寨县、安庆市宿松县进行演出慰问,他还以老带新的形式,为偏远地区提供艺术普及教育接续传承。作为党员,汪旭东还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用艺术之美为边远贫困乡村的孩子们爱心募捐,为当地百姓和驻扎在扶贫一线的工作队带去慰问演出,以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疫情期间,他还响应号召,以亲身经历,编排抗疫舞蹈作品,录制手语舞蹈视频,致敬抗疫英雄。其中多部作品被学习强国、央视网等主流平台发布转载,点击量达50000人次。

一路走来,汪旭东从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长三角专业舞蹈展演优秀表演奖到第十二届新加坡国际舞蹈比赛金奖,他在艺术实践舞台上不断取得突破。2020年12月参加安徽省新创舞蹈作品汇演比赛获安徽省一等奖,获得参加荷花奖的资格(中国舞蹈“荷花奖”是国内唯一举办的国家级舞蹈专业评奖活动),2021年5月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场终评,参演作品最终入围第二届中国舞蹈优秀作品集萃,并纳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百年珍贵记忆——全国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档案》。他还受邀参加了第二届非遗传统舞蹈研讨会、2020年舞蹈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三十余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知网发表重要文章数十篇参与导师国家教育部项目,文章另被校出版社《求真·寻路》收录。一路的坚守努力让他从省赛一等奖到全国决赛展评,再到站上专业级别最高的“荷花奖”舞台,汪旭东用艰苦与汗水、恒心与毅力取得了100余项奖项,并将最美的青春在专业舞台绽放!

对于学弟学妹们,汪旭东给与鼓励,“我已经成为过去式,你们才是现在式,未来还有将来式在等着你们,保持初心,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他相信师大学子们施展的舞台将更加广阔,期待学子们再创新高,绽放青春芳华。从排练场到中央台,一步步走来,100+奖项撑起的舞台上,汪旭东用行动践行着一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收获了一个闪闪发光的自己,未来,他将初心不改,继续在艺术舞台上书写青春华章!

吴泓婧,女,中共预备党员,安徽合肥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19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2023届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现任安徽师范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心主任、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委员会委员、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应用化学专业2019级2班本科生团支部书记。现已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安徽师范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推免至安徽师范大学攻读分析化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脚踏实地,勇攀理想高峰

2019年初入大学,吴泓婧便立志要让自己的青春不留遗憾。四年光阴弹指而过,在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涯中,她刻苦钻研,勤学慎思,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既然没有过人的天赋,那就选择加倍努力”的座右铭。她始终相信“越努力,就越幸运”。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日复一日的坚持,最终定能登上理想的高峰,乘热爱之船到达梦里那方彼岸。四年来累计获得校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团员、优秀团干等荣誉称号10余次,并于2022年7月收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自旋科技研究院等4所高校的夏令营邀请。

谈到学习经验,她说:“首先,你要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目标,你要什么?你为了什么?这样就不会在繁杂的事务中迷失自己的方向。其次,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并在执行的过程中保持专注和专心。”对于如何最大效率地去利用时间,吴泓婧有她自己独到的方法。在学习的时候,她会选择把手机关机,不去想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在其他时候,她亦是如此。在这种方法的指引下,她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被汗水赋予了独有的意义。大二学年她加入高峰教授课题组开展科研实验,累计课外阅读文献超过300篇,实验时长超过1500小时,独立主持大创项目,获国家级立项并顺利结题……

岁月不会苛待每一位追赶星星的人。无论是学业还是学术,她的成绩单上无一不是硕果累累。专业成绩上她名列前茅,她连续四年获校优秀学生奖学金、多次获评校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毕业论文入选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培育计划;科研学术上她追求创新,截至目前,她已在SCI一区期刊上发表论文两篇,累计影响因子15.36,另有1篇专利也已进入受理阶段,她作为团队主要成员参与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校级特等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校级二等奖。一项项荣誉的背后,蕴涵的是她矢志不渝的奋斗和拼搏。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热爱可平山海跌宕。”她现已通过研究生支教团推免至安徽师范大学攻读分析化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这个夏天,她即将奔赴下一段征程,开启她人生的新阶段。面对充满挑战和未知的未来,她心怀万分期许,也饱含着深深热爱,潜心科研,积极实践,为化学学科的建设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是她对未来的规划和期待。

奋斗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在奋斗中书写‘化’样青春”,奋斗是吴泓靖最亮丽的底色,而担当则是她最有效的磨炼,她的青春因奋斗与担当而熠熠生辉。作为学生骨干中的一员,作为党员中的一分子,她积极发挥青年的先锋力量,牢记初心使命,自觉担当责任,勇做青年学生群体的排头兵,让青春在学校和同学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从学生会新闻部的部员、到团委宣传部部长、团委学生副书记,本着热心位同学服务,努力做好学生工作的态度,做“思想领航,当团员青年的引路人”。她是联系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的桥梁纽带,牢记学生工作人员使命的她,尽职尽责的完成各项学生工作;她是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的积极引导者,组织各类学生活动70余场,协同带领分管部门和学院学生会获得“优秀学生会工作部门”“优秀学生会”等多个荣誉称号。

做“做学业导航,当朋辈群体的知心人”,吴泓婧利用假期成立了化材学院第一支寻访宣讲团,为学院新生制作专业入门手册和超两万字的化材青春故事集,让满怀憧憬的化材新生不再迷茫于未来,让化材的漫漫青春故事印刻在他们的心间,她的青春是勇毅开拓,满腔热爱的创新路。

做“服务助航,当青年工作的热心人”,作为一名学生骨干,在学生工作上锲而不舍,追求卓越,最终取得优越成绩,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她以功在不舍的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学生工作中收获了成长,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她的青春是笃志前行,虽远必达的奋斗路。


行稳致远,圆梦志愿初心

“乐于奉献,做志愿服务的先行者”,“红色小马甲的陪伴已经超过700小时”,吴泓婧的志愿事迹如点点星光,她的志愿精神如同和煦阳光,温暖着无数人的心,因为这份坚守,她收获了许多平凡与不平凡的瞬间,这是吴泓婧“微光汇聚,温暖播及”的温情传递。

“我愿成为点点繁星,有一束光便坚持闪烁”,她是热衷于科普宣讲的科学传播者,参与组建“化”梦之源线上科普课堂,为初中生讲授化学实验知识,受众人次超过5000人;并利用假期时间走进安徽省科技馆进行航天、能源等多个专题的科普宣讲。她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的防疫排头兵,从芜湖海螺医院的“方舱接种室”、合肥市包河区王大郢社区的疫情防控登记员,再到校园内组织核酸检测、准备检测耗材,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00小时。她是校内志愿服务的先行者,迎新生、话别毕业生、倡导光盘行动、整理试剂药品库......她的志愿服务身影遍布校园各地,校内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800小时。

“畅谈理想,做芜湖青年人才的代言人”,她的志愿服务事迹已被中青网、安徽青年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并获得安徽师范大学第九届“爱暖师大”十佳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在未来,吴泓婧将继续让这份暖意延续下去,让这份温暖播及更多的人。这是吴泓婧“不忘初心,走向万丈光芒”的光明未来。接下来,吴泓婧即将奔赴祖国西部开展支教志愿工作,她的志愿故事未完待续.......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