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榜样师大人】王群:科研之路行万里,行远自迩育人心

  • 时间:2023-12-27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作者:校大学生记者团 李家榕 李美莹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她矢志创新,以深耕科研为底色,围绕“可持续旅游”这一主线,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科研之路,并成为国内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学者之一;她潜心育人,以热爱学生为本色,先后获批安徽师范大学文津学者、省级旅游管理教学团队质量工程项目、安徽师范大学“巾帼标兵”。从师大出发,又回到师大,地理与旅游学院的王群教授始终坚守“旅游人”的使命和“师大人”的信仰。

望山河锦绣清丽,走人文地理科研

深知地理是一门“走”出来的学科,为了考察更多地方,获取更多旅游地的发展资料,王群在硕士期间选择了成为一名兼职导游,“我可以不要报酬,但我会努力尽到一名导游该有的职责。”当年的她诚恳地向旅行社负责人说道,“我只是想要站到实地的泥土上切身感受真实的地理环境。”

“每次出去旅游,我不会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游客,而是一个科研学者。”旅程的终点不同,始终如一的是王群铭刻在心的“研究者”身份。横向考察单个地点里的一切地理因子,纵向比较不同旅游地环境上的差异,王群坚持以专业的视角去观察旅游景点里的每一个地理要素,“仔细观察后再查阅相关资料,我就会知道有些问题已经被研究了,而哪些问题还没有人研究到。”在实地考察中提炼研究课题,运用交叉学科的思维进行下一步分析,再寻求严谨科学的理论给予支撑,最后思考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王群写下《国外关于旅游地水供需矛盾的研究》一文,将文章投递出去后,王群立马收到了回信,“编辑和我说,那时很少有硕士生写的论文录用到他们刊物的论文上,但是我这一篇文章的选题真的太新颖了,对旅游地实际生态环境管理也有着重要借鉴意义。”黄山、普陀山、大别山、千岛湖、宏村······从“高山”到“秀水”,从“自然”到“人文”,王群在不断行走山川湖海间感受自然的秀美,也在深入自然的脚步中探索地理学科的奥妙。踏过的每一块土地如同一片片拼图,王群渐渐铺造出来一条“可持续旅游”科研道路。

深耕学科科研十余年,王群从研究单一环境要素延伸到探索整个生态系统,以“可持续旅游”为主线,以“人地关系”为核心,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课题。截止到目前,王群已公开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哲社项目各3项,先后四次获得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奖。硕士就读时期,王群发表了论文《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的指数测评模型》,并于2017年获一级刊物《地理研究》杂志创刊35周年“最具影响力论文TOP30”和“优秀成果社会杰出贡献奖”。2020年,王群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千岛湖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测度与影响机理》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F5000)。2021年,中国旅游学术评价研究基地依据旅游论文h指数对2003-2020年间的旅游论文作者进行排名,王群位居全国第36位。“我还是一名跟跑者,还是像一本无字书,需要多去看世界、多去想问题。”王群依旧抱着学习者的姿态对待科学研究,怀揣科研者的态度踏往下一个旅游案例地,带着“旅游学人”的使命描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旅游路。

授学子循循有道,旅游人灼灼诚心

二十五载朝暮有序更替,王群学成在师大,又选择站上师大讲台教书育人。望着教室里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王群时不时会回想自己学生时代的青葱岁月,“我也是一路读书读过来的,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我都遇到过,所以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开展教学活动。”

市场细分、市场定位等概念名词抽象难懂,王群会抛出“婺源为什么是中国最美的乡村”的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抽丝剥茧疑惑后领悟出理论的真谛;同样身为科学研究者,王群将自身调研“旅游者满意度”的历程与期间遇到的难题融入《旅游消费者行为》的课堂,以亲历者视角生动鲜活地分享自己是如何运用教科书给出的满意度模型,又归纳出了哪些新看法和结论;带领学生外出调研时,王群不会在第一次出行给学生们下派任务,而是让他们站在游客的视角感悟山河美景。第二次出行,王群会给他们分配调查问卷发放或获取统计资料等任务,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知。在第三个阶段,王群则会与当地对接,让学生自行前往,再运用所学所知独立完成调研任务。“现在做调研很困难的,游客或者居民一听要让他填问卷、访谈,大概率都会拒绝。所以我也是会预先给学生们做好心理安慰,和他们说被拒绝是没关系的。”

旅游中的地理学理论浩瀚无垠,还未见过的自然世界广袤无际,在王群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下,学生们勇敢踏向千山万水,培养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同行探讨理论学说的真知,学生们也在她的身上感悟到了身为一名“旅游人”的使命。

王群曾经在黟县做旅游规划时,小组提出要召开一个村民座谈会,“当地负责人跟我们说,这个座谈会得下午才能开起来,上午不行。因为在得到通知后,村民们需要背着中午的干粮走一上午的山路才能来到这,晚上还得走回去。”开会时,与当地村民诚恳热切的眼光对望,听着他们掏心肺腑地表达出自己对地方开发的想法,王群突然透彻出“旅游人”的使命:旅游人不能只为利益而行,为出科研成果而动,更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成果去服务地方、服务老百姓。

无偿提供相关资料的建筑公司负责人,顶着暴雨送资料的镇长,热情配合的每一位游客……渴望把“旅游人”的使命传递下去,王群经常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在旅游调研途中发生的萍水相逢的故事,告知学生们这是一门人与自然、人与人打交道的学科,孕育着他们身为“旅游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师道匠心育桃李,薪火相传行致远

从师大出发,又回到师大,王群与师大有着深厚的缘分。中学时代的“教师梦”让她选择来到师大,却并未如愿录取到师范专业——“中小学并没有旅游管理这一学科,那我能当什么老师呢?”直到某天与辅导员聊天时,老师的话为困扰中的王群指明一条新道路——大学教师。虽然那时的她觉得这条道路遥不可及,但凭借着脚踏实地的努力,王群在大四顺利拿到保研师大的资格,开启了她与“旅游环境”的新篇章,也愈发接近了“大学教师”这一理想。

在王群看来,好的老师如同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学生前行之路。一路走来,她深感导师之恩,因而喜欢并且选择了这份职业,并将教育作为一生的事业去追求和奋斗。谈及在师大的学习生涯,王群感触颇深:“我在师大遇到了许多‘贵人’,这让我在求学中受到了很多帮助。”回忆撰写《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的指数测评模型》的来时路,王群感激不已:“没有学院老师们和学弟学妹的帮助,我是不会如此顺利完成这篇论文的。”作为该研究方向第一年招收的唯一一名硕士生,王群无法组成团队进行调研。在学院的关照下,她跟随正值专业实习的2000级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一同前往黄山风景区。“在院长、老师以及学弟学妹的帮助下,我顺利收集到黄山风景区旅游环境满意度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资料,很快完成论文初稿,并得到了业内很好的反馈。”以身载道,践之于行。学生时代受到的帮助,是支撑王群走好学术道路的动力,更是激励她回馈母校的源泉。

从师大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再到站在“三尺讲台”,王群愈发地热爱师大、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王群每年都义务为学生举办研究性学习、暑期实践、考研就业等讲座;对待研究生,更是视如一家人,“做学问一定要一丝不苟”、“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是她最常说的两句话。各种活动指导,不论级别,不论是否挂名,她从不拒绝。“老前辈们传递给我‘以学生至上’的思想,我也一定要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继续传递下去。”王群笑道。

“我们学院的老师真的是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做学问。他们的作风影响着我,我就想学习他们。”在科研方面,王群也始终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做经世致用的实践者,做对社会负责的旅游人。“在衡量一个人成绩时,师大会以你所做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为标准,而非其他。”王群如是说道,“我是真的喜欢师大、爱师大,师大的环境让我汲取了丰厚的滋养。”厚重朴实的师大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王群,也激励着她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旅游人才。

“曾经是他们带我成长起来的,我们薪火相传。”传承师道,继往开来,王群始终以热爱学生为本色,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坚守严谨踏实的科研态度,担起新时代“旅游人”的重任。

潜心科研求真知,躬耕教坛育英才。从教十八载,王群以创新的思维,引领学生探索学科交叉的奥秘;以实践的热情,把一项项科研写在祖国大地上。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满庭芳。王群稳稳接过前一辈师大人手中的接力棒,将带领更多师大“旅游人”在“旅游管理”这片广阔的海洋里,凝聚起更多创新后浪。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