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庆桐城市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和赋能。自北宋宣和三年以来,徽州社会保持了千百年的稳定与繁荣,被誉为“东南邹鲁”,并形成了“徽州文化”,可为当下的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积聚商帮财富,夯实物质基础。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郡邑田少民稠,商贾四出”,形成了庞大的经商群体,不断积聚财富,为社会治理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支持。一是商人群体的形成,缓解社会治理压力。经过三次大的北方人口迁入和宗族的成长,徽州生存资源始终处在相对不足之中,以至于“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在这种生存压力下,徽州人源源不断地走上经商之路,形成了著名的徽州商帮,他们勇于经商、善于经商、乐于经商,既解决了个人生计问题,又有助于解放当时的社会思想,为社会治理的顺利开展营造了更为宽松的社会氛围。二是支持宗族建设,化解社会治理难题。作为以血缘为纽带的商帮,徽商经商成功后,会置办族田、义仓,资助族中贫困人员的生活,有效缩小了族中贫富差距。他们积极建祠堂、护祖墓、修家谱,更好地维护家族的统一。宗族组织内部难题得到解决,无形中就稳定了社会秩序。三是参与地方事务,提供社会治理公共产品。徽州地区地势斗绝、山川雄深、鸟道萦纡,路、桥等基础设施修建难度大,导致开展社会治理的许多公共资源先天不足。徽商便投入大量财力用于修路、架桥,既为经商提供方便,也满足了出行的需要;资助建立了大量书院,满足了地方教育的需要。徽商还出资设立义田、义冢,做到乐善好施、赈灾济困、扶危救难。徽商热心地方公共事务的行为,有效丰富了公共产品的供给,为社会治理夯实了基础。
弘扬优良家风,营造社会风尚。历史上徽州社会相对稳定、繁荣,其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们从小接受家训、族训的熏陶。一是以“仁让”之风化解社会矛盾。程光显在《新安名族志》序中说:“新安,紫阳夫子乡也,以仁让教天下者,紫阳夫子之学也”。受朱熹影响,宗族不仅将“仁让”作为家风,更是将其作为衡量是否为“名族”的标志。有了“仁让”这个内在的道德追求,就能做到“凡基产界限所争,不过尺寸,我以让先,人必以让应”,社会自然出现和谐的局面。二是以“睦族”之风增进了社会互信。富溪程氏家训教育子孙要“和邻里”,认为邻里之间“居止相比,朝夕相接,出入相亲,缓急相需”,因此相互之间要建立“邻里亲睦,乡党礼让,贫富相资,缓急相赒,善过相规,强弱相济”的友好关系。又如,绩溪尚村是一个多姓氏的村落,自明代以来村民们便友好相处,特别是进入近代以后,为应对时代变迁带来的冲击,村民们组织了“积谷会”,无论家族大小及定居尚村的时间先后,各家族间以平等的方式自治互助,营造了和谐互信的社会氛围。三是以“重本业”之风稳定社会秩序。徽州社会没有受到传统重本轻末观念的影响,而是持“士农工商为人本业”的态度,馆田李氏就主张依据家族子弟的资质高下,“能嗜学问者,则读;能力稼穑者,则耕;能权子母者,则商;能工奇巧者,则技”,鼓励族中成员各执一业。在农业社会里,农业是家庭和国家的基本经济来源,自然非常重要,而社会物资的流动则依赖工、商,加之徽州宗族社会的内在凝聚力,实现了社会的有序流动。
探索多元共治,创新实践路径。徽州传统社会不仅有移民社会的复杂性,也有徽商兴起后带来的社会分层与对传统生活方式冲击等社会问题,为此,徽州人在长期社会治理的实践中探索出多元共治模式。一是充分发挥文会作用。徽州传统乡村中普遍建有文会,将之作为处理公议的重要机构。乡村出现矛盾时,先在族内解决,族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诉诸文会,文会还不能解决的才报官府裁决,大大提高了社会治理效能。二是推行乡约制度。受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影响,加之明朝政府的推动,徽州地区也积极施行乡约制度,嘉靖五年祁门县率先立石申明乡约,嘉靖二十三年郑佐在歙县创立岩镇乡约,此后知府何东序在徽州全境倡行乡约。历经明清,徽州基层社会存在着各种类型的乡约,基本实现了宣扬主流思想、道德教化和治安防控等公共治理职能。三是实现官民共治。针对徽州“地狭民蕃,闾舍鳞次而集”,动辄出现数千民房遭遇火灾的治理困境,弘治年间徽州知府何歆创设“五家为伍,甓以高垣”,创立了徽州建筑早期的封火墙,这一做法不仅彰显了官民共治的社会治理成效,还造就了徽派建筑的标识“马头墙”。又如徽州社会“俗多负气,讼起微杪”,但“大都坟墓之争,十居其七”,针对这种现象,徽州官府多与宗族通过设立禁碑来预防解决。比如,桂溪项氏宗族就曾多次向徽州府知府、歙县知县请求设立杜绝盗侵坟茔禁碑,不仅保护了自家祖墓地产,也有效防范了矛盾纠纷的产生。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10/14/node_06.html#c110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