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安徽日报】我校经管学院宋颖欣老师发表理论文章《发展低空经济塑造安徽竞争新优势》

  • 时间:2025-11-05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低空经济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2021年,安徽成为长三角首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低空经济加速起势,以合肥、芜湖为“双核”,六安、滁州、安庆等地协同联动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丰富“低空+”场景,培育省级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当前,安徽低空经济的相关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优化,政策供给不断加码,应用场景加速拓展,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低空经济正成为安徽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支撑。

以“自主化”攻关核心部件,增强产业链条韧性

当前,安徽已形成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体,无人机、eVTOL产业加快发展的态势,产业链涵盖飞机整机制造、发动机、航电系统、航空部件材料、运营服务等环节,集聚企业300余家,2024年全省低空经济规模约550亿元。同时也要清醒看到,飞控芯片、导航模块等高端环节仍受制于人,供应链受全球波动与地缘风险影响较大,存在交付受阻、韧性不足等隐忧。锚定关键短板,系统推进补链强链、攻关突破是关键。一是推进核心部件国产化、构建本地自主配套体系。依托中电科38所、中航机电、安徽航天等机构,聚焦飞控芯片、导航模块、电池系统攻关;建立省内整机企业核心部件优先采购清单,对通过验证的国产件实行差异化保费、保函与财政贴息支持。二是建设“芯—软—算—端”协同验证平台。在合肥高新区、芜湖航空产业园布局核心部件试制线与中试平台,打通从样品、小批试到量产的“关键一公里”,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与抗风险能力;同步建设仿真与可靠性实验室、EMC/环境试验与工艺数据库,完善适航取证辅导与标准操作程序;面向整机联调开放接口与测试场景,形成“设计—试制—验证—量产”全链闭环。三是完善标准与检测体系。建设环境与可靠性实验室、软件可信评测中心,推动关键件纳入省级团体标准、行业标准目录,实现“可测、可评、可追溯”。

以“数字化”集成空管审批,提升空域治理效能

截至2024年底,安徽初步建成“运输+通用”机场体系,肥东白龙等3个通用机场投入运营,设立54个低空试点空域、43条低空航线,飞行服务、无人机监管、应急救援三大平台协同运行,改革稳步推进、秩序总体可控。但空域管理多头、审批链条长等问题仍存,制约应用拓展。一要瞄准体制机制堵点,推进数智重塑。依托科大讯飞语音交互与AI、合肥中科类脑感知计算,建设“智慧低空空管系统”,把飞行审批、轨迹监控、动态调度“一网通办、一码通行、一次办成”,贯通数据链、业务链、责任链,实现申请可视、流程可溯、风险可控、责任可究。二要同步完善配套与治理能力。建立低空飞行数据共享与联合会商机制,常态化发布气象、空域、地面要素“路况”;健全评估体系,将审批时效、航迹合规率、事件处置时长、公众满意度等纳入量化考核与通报,形成闭环改进;完善分级分类与信用监管,推动“白名单+承诺制+事中事后”协同监管。三是优化要素保障。统筹起降场地布局与运维服务。推进eVTOL等新型飞行器试运商用与标准试点;同步完善通信导航监视与网络安全等底座能力,提升低空运行的可预期性与覆盖面;建设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健全应急救援、保险与人才培训体系,推广全生命周期运维与备件共享,形成“场地—能源—运控—安全”闭环支撑。

以“示范化”牵引场景落地,做强应用生态体系

近年来,安徽以政策为牵引、技术为支撑、场景为抓手,低空经济正加速由“试点”向“成势”转变。各市相继出台“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和专项扶持资金计划,形成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与要素保障。例如,2023年10月,芜湖市发布了《芜湖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4年11月,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财政局联合发布了《合肥市支持低空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截至2023年底,安徽通用飞机年飞行总时长接近9700小时,农业巡检、物流运输、应急救援等场景稳步铺开。同时我们也应正视痛点难点,通过政策激励与市场运作双轮驱动,提升项目可持续性,形成商业闭环。首先,推广“政府采购服务+平台撮合+市场化运营”模式。聚焦“成本—效率—安全”核心指标,探索按航线、按里程、按绩效付费的多元收益机制,提升现金流与规模化运营能力,并引入阶梯补贴与风险分担机制,推进运力众包、维护外包和金融租赁,拓展数据服务、广告与增值保障等收入。其次,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围绕资源禀赋与城市功能,滁州、黄山试点低空游览航线,打造“空中看安徽”;六安、阜阳推进农业无人机植保合作社化运营,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率;合肥、马鞍山布局“无人机配送+智慧物流”示范园区。第三,多地联动协同赋能。完善跨区域试点协作,配套保险与金融工具降本增效,持续打磨可盈利模式,推动低空经济可复制可推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实现落地跃升。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11/04/node_06.html#c1111449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