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安徽日报】我校经管学院孔敏、潘友志老师发表理论文章《协力营造科技成果转化良好生态》

  • 时间:2025-11-05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的系统过程,能够推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大幅跃升。当前,安徽在成果转化领域处于急速上升期,2024年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0%左右。如何进一步保持当前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度”,实现从“成果产出”到“价值变现”的深度跨越,需聚焦政府、高校院所、企业、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五大主体,构建“各司其职、同向发力”的转化生态。

政府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营造有利制度环境。政府作为成果转化的“战略引领者”,需通过政策统筹、跨域协调、动态监管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一是提高政策精准性,避免“一刀切”。针对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领域的未来产业,侧重长周期研发支持与国家战略对接;针对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侧重中试规模化与产业链配套补贴。同时,整合多部门政策资源,建立“政策一本通”平台,做好政策衔接。二是深化跨区域协调,打破资源壁垒。依托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强化资源平台建设,整合沪苏浙技术经理人、中试设备、数字经济渠道等资源,实现“一地需求、多地响应”;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与60家区域技术市场联合制定统一的成果转化评估标准、中试验证规范与知识产权保护规则,避免跨区域重复检测。三是建立动态监管评估机制,防止“政策空转”。将成果转化成功率、产业链带动效应、科研人员参与度等纳入评估范围,避免“唯成交额论”,并形成“评估—反馈—优化”闭环,及时调整低效政策。

高校院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创内生动力。高校院所承担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任,是科技成果的“源头活水”。高校院所需打破“重研发、轻转化”思维,通过人才激励、成果管理、知识产权布局破解“成果沉睡”“供需脱节”难题。一是优化人才激励,点燃转化主动性。建立“物质激励+职业发展”双驱动体系,放开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权限,对转化突出者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中倾斜。二是革新成果管理,对接市场需求。构建市场化成果管理体系,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前需邀请企业、行业协会论证,确保研究满足产业需求。三是强化知识产权全周期布局,保障转化权益。研发阶段引入专利导航,布局高价值专利;转化阶段配备专业团队,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权限;运营阶段组建“专利池”,提供一站式专利服务,并建立侵权快速响应机制。

企业强化自身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承接转化能力。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对技术需求最敏感,是成果转化的“落脚点”和“试金石”,需主动衔接创新源头、投入中试资源、拓展市场渠道,破解“中试断档”“推广乏力”难题。一是主动提出产业需求,牵引研发靶向性。龙头企业联合行业协会发布“技术需求清单”,面向高校院所“揭榜挂帅”;推动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产业研究院,企业派驻人员参与研发,实时反馈需求,避免实验室技术与工业生产脱节。二是加大中试投入,跨越科研成果到实际应用的“死亡谷”。支持龙头企业搭建中试平台,向中小微企业开放并按成本收费;联合职能部门、金融机构设立中试风险补偿基金,对失败项目给予损失补偿,中试成功成果优先导入生产线。三是拓展市场推广,实现价值规模化。利用现有销售网络开展“场景化推广”,将转化成果纳入产品体系;联合上下游企业构建“应用生态圈”,推动成果从“单个转化”升级为“产业集群升级”。

服务机构提升专业化与市场化水平,打通供需关键堵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凭借技术评估、对接撮合、全流程服务能力,能够弥合供需双方“技术不懂市场、市场不识技术”的信息鸿沟。当前,需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机构,提供知识产权代理、技术评估、中试熟化、市场分析、法律咨询等全方位服务。一是提升技术评估专业性,避免盲目转化。第三方评估机构要从技术成熟度、市场可行性、产业适配性、风险预警维度出具报告,为供需双方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强化对接撮合精准性,提升匹配效率。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平台,引入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进行智能撮合,实时推送对接信息,提高匹配效率;定期举办产业专场对接会,组织供需双方面对面沟通,协助解决合同协商、参数调整等细节问题。三是拓展全流程服务,降低转化成本。推动服务机构从“单一中介”转向“全链条服务商”,覆盖成果梳理、知识产权申请、技术评估、金融对接等关键环节。

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破解转化资金瓶颈。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中试和产业化阶段,具有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活水”滋养。金融机构需针对转化不同阶段特征,提供“分阶段、多元化、低风险”服务,破解资金难题。一是分阶段融资,匹配资金需求节奏。起步期以雏鹰计划专项基金为主,提供小额无担保研发资助;成长期以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基金为主,推出“中试专项贷款+保险”,允许知识产权、预期收益质押,对失败损失补偿;成熟期以种子投资基金为主,引入风投、支持科创板上市融资。二是健全风险缓释机制,增强敢贷信心。设立成果转化风险补偿基金,推广“政府+金融+评估”三方分担的知识产权质押风险模式,发展知识产权侵权险、科技成果转化损失险等科技保险产品。三是畅通资金退出渠道,吸引资本流入。支持股权投资通过股权转让、企业上市、并购重组退出,债权资金通过资产证券化、债转股退出;搭建资本对接平台,定期发布项目融资需求与退出路径,壮大转化资金池。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11/04/node_06.html#c1111454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