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安徽日报】我校经管学院任以胜老师发表理论文章《多措并举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 时间:2025-11-05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高校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应围绕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开展集成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优化科研创新环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供给。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是激发原始创新的深厚土壤,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供给是连接研发和产业的关键桥梁。二者协同并举能够增强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强化政策制度供给。及时修订《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增设科技成果推广奖。健全高校基础研究专项扶持政策,简化科研项目审批流程,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二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推动省内重点高校与华为、腾讯等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建设好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科研平台开放共享、协同创新。三是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大对省内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重点支持前沿领域和交叉学科研究,设立实验室建设和设备更新专项资金,科研设施建设标准对标沪苏浙。

健全人才引育用留,赋能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要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主体作用,有效破解转化过程中的技术瓶颈和管理机制障碍,切实增强转化效率和成功率。一是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探索多元灵活的柔性引才机制,完善支持服务体系,广泛吸引海内外顶尖人才来皖开展科研合作、技术指导和成果转化。二是培养本土科研骨干。实施人才兴皖工程,提质增效高校博士后工作,设立青年科研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支持优秀青年学者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三是优化科研评价体系。鼓励高校修订教师职称申报标准,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突出基础研究的原创性和价值性,营造潜心研究的学术氛围。

加强跨域创新协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实效。重大科技创新往往涉及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单一主体难以独立完成。通过加强跨域协同破除壁垒,促进创新要素汇聚融合,形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合力。一是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构建“双向飞地+离岸孵化”协同机制,重点布局量子信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联合攻关,推动长三角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共享、人才双聘互认,完善跨区域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实现“研发设计在长三角、转化落地在安徽”。二是推动区域科研合作。加强省内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协同创新,建立安徽省创新联合体,通过共建共性技术平台、共享科研设施等,加速科技成果向战新产业转化。三是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鼓励高校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以多种形式与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基础研究项目,提升安徽高校在全球科研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靶向施策精准匹配,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最后一公里”。唯有通过精准匹配,科技成果才能从高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由“书架”走上“货架”,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省内高校每年轮办1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大会以及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N场专项对接会,采取“专业技术经理人团队+企业实地调研需求+对接高校成果”模式,开展“高校技术进园区”“企业需求进实验室”对接活动。二是组织开展科技成果系列推介。实施年度高校科技成果巡展计划,通过实物、展板、路演等形式,集中展陈优质科研成果。三是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线上服务。联合政校企共建安徽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资源库,重点筛选具有市场前景、广泛适用性和较强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采用开放许可、专利池运营等模式加大创新要素和产业发展精准匹配。

强化保障体系建设,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科技成果转化并非单点突破,而是一项需系统布局和整体推进的工程,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创新要素活力,营造“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生态。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省直相关部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定期会商联动机制,加强高校科研创新相关政策、规划、改革措施的有效衔接,统筹指导和推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工作;高校设立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专责部门。二是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明确科研人员、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分配比例,将横向课题成果纳入职称评审核心指标,设立“揭榜挂帅”专项奖励资金池。三是创新“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机制。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推动高校与市县共建研究院,与高新区、开发区共建科技平台,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金介用”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11/04/node_06.html#c1111456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