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当前,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其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诸多挑战。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坚定不移地推进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
提倡新型能源消费,打造低碳高效的能源利用格局。提高新能源消费占比。工业领域要推广分布式光伏、地源热泵,鼓励绿电交易、自建新能源电站;建筑领域要推广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空气能热泵,同步配置新能源基础设施;交通领域要推广新能源汽车,稳步推进公共交通、物流配送、城市环卫等车辆电气化改革。创设新能源消费场景。城市要整合分布式光伏、储能设备、智能充电桩,着力打造“新能源+零碳社区”;乡村要推广太阳能杀虫灯、光伏灌溉系统,有序推进“新能源+乡村振兴”;商场酒店要利用屋顶光伏、储能设备来盈利增收,努力推广“新能源+绿色商圈”。凝聚新能源消费合力。加强政府消费示范,优先布局光伏、地热等清洁能源,优先选择新能源产品和服务;明确企业消费职责,自觉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新能源使用比例,探索源网荷储、虚拟电厂、微电网等实现多能互补与协同优化;强化公众消费参与,养成绿色用能习惯,购买节能环保产品,营造新能源消费风尚。
优化新型能源供给,构建安全韧性的能源供应体系。强化新能源大规模开发。探索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统筹水风光综合基地一体化开发、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式开发,构建多品种互补、多领域融合的新能源开发体系。打造新能源高品质输储。横向输送要统筹“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纵向输送要推动“源网荷储”多环相扣、整体格局要打通“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互济、风光互补”的能源输送“主动脉”,构建稳定成熟、安全可靠的新能源输储系统。谋划新能源多渠道消纳。探索绿电直连、智能微电网、新能源接入增量配电网等,深挖本地消纳市场;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绿电绿证交易制度、跨区域电力互济等,拓展省外消纳渠道;尝试风光氢储协同发展、绿色氢氨醇规模应用、风光供热供暖等“非电利用”,开拓新的消纳空间。
发展新型能源科技,助推绿色智慧的能源产业升级。加强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大型海上风电、高效太阳能发电、高温气冷堆核电等开发技术,推动新能源多元有效供给;聚焦智能电网、先进储能、特高压输电等输储技术,推动新能源稳定灵活运行;聚焦分布式能源、虚拟电厂、能源物联网等消费技术,推动新能源高效智能使用。注重产业协同发展。紧扣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智赋能,促进传统能源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聚焦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储能等新兴能源产业,促进设备制造、部件组装、运营维护等集群式发展;瞄准核能、氢能、生物质能等前沿领域,布局“采集—存储—运输—应用”全链条式未来能源产业。完善科技创新生态。政府要在政策支撑、设施完善、标准制定上发挥作用,企业要在技术研发、产链延长、商业运营上发挥作用,科研院校要在基础理论、成果转化、智库支持上发挥作用,构建“政府引领—企业主导—科研支撑”的新能源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革新新型能源体制,形成活力有序的能源发展环境。推进能源“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完善项目审批、市场准入、要素保障,用“放”激发新能源市场活力;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制定全流程标准、强化全生命周期监管,用“管”规范新能源行业秩序;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推广“人工智能+政务”、组建专家团队、搭建共享平台,用“服”优化新能源发展环境。健全能源市场化机制。推进要素市场配置,要求资源跟项目走、项目跟市场走、市场跟效益走,促进新能源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强化价格市场决定,中长期交易锁定基本收益,现货市场对价格即时调节,打造灵活有效、调控有度的新能源价格机制;促进交易市场竞争,要丰富能源品种、创新交易方式,鼓励更多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新能源交易机制。强化能源政策性协同。建立跨部门政策协同机制,形成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新能源政策协同模式;优化区域间政策协同布局,根据区域资源禀赋、负荷需求,制定差异化新能源发展政策;加强政策性工具协同运用,统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价格机制等,形成新能源政策“组合拳”效应。
推进新型能源合作,拓展开放共赢的能源建设空间。加强政策对话与战略协同。定期就能源战略规划、政策补贴力度、技术标准制定等展开协商,推动新能源发展战略协同互补、标准互认对接、政策互利共赢。加强产业发展与技术联合。通过共建清洁能源实验室、共用新能源研发数据、共享低碳能源技术专利,推动能源技术迭代升级,通过共建新能源产业园、共用新能源全球市场、共育新能源创新人才,推动能源产业跨国集群发展。加强设施联通与贸易合作。推进新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覆盖主要新能源产区和负荷中心的交易网络,促进新能源贸易全球化发展。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11/25/node_06.html#c111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