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江淮时报】刊发我校副校长彭凤莲教授“两会”提案

  • 时间:2020-08-02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本网讯(统战部 李叶青)7月28日,《江淮时报》第三版刊发了省政协常委、省政府法律顾问、我校副校长彭凤莲教授在今年省两会期间的提案《人才是长三角发展最活跃要素》。提案围绕“要摸清人才家底,做到心中有数”“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减少人才流失”“要创新人才制度政策,吸引并留住人才”“要全省统筹,让高校集聚培养好人才”等四个方面,对安徽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解除人才被虹吸的隐忧,使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出了解决方案,为省委、省政府民主决策、科学施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近年来,彭凤莲教授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从专业领域向市政协、省政协提交十余份提案,如关于我省推行邪教犯罪集中管辖的建议,关于省属高校教职工一次性奖励资金的建议,在芜湖市建立处置邪教违法犯罪专业化队伍的建议,安徽在长三角人才一体化中的隐忧与对策,关于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和建议,关于做好芜湖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加快推进安徽师范大学凤凰山、西门周边改造的建议等。提案充分体现了党派界别特色和优势,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履职答卷。

原文如下: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的比较优势是: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等。发挥这些优势,推进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这是“规划纲要”对安徽的要求和期待。

人才是长三角发展最活跃的要素。安徽在长三角中相对落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都是不轻松的话题,并存在人才被虹吸的隐忧。因此在长三角人才一体化中,安徽要未雨绸缪,防止人才流失。

要摸清人才家底,做到心中有数

梳理安徽各类人才及其流动趋势,安徽在长三角的地位从经济到人才等都不占优,在“规划纲要”发布以前安徽的人才向东流失现象就比较严重,例如奇瑞的熟练工、技术工流向宁波吉利集团的就不在少数;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流向南京、上海各大学的也不在少数。摸清近三年安徽人才进出状况,是进的多还是流失的多?这是为安徽制定人才政策,避免人才被沪苏浙虹吸做好准备。

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减少人才流失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长三角一体化难以跨越的,不是地理差别,而是地位差别。在长三角区域中,安徽相对落后,是被“先发”地位沪苏浙带动而加速发展,还是会被它们虹吸,成为三者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供应者,目前还需观察。

我们常说“等高对接”,“高”本来就不等,如何“等高对接”?这种现象,在京津冀就曾出现过。京津冀一体化之后,河北地区部分城市不是更强大了,而是更弱势了,最优秀的人才,都被京津吸走了。同时,由于京津的吸引力太强大,河北盼望的产业扩散未能实现。长三角交通一体化、都市圈的建立,为安徽的人才流向沪苏浙提供了便利条件。平台、待遇都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抓手,但是正确的用人导向、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更为根本。

要创新人才制度政策,吸引并留住人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安徽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长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动为主,占整体流动人口的83.18%。其中,新生代在长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的比例已超过60%。而2019年以来,浙江各地不断升级引才政策,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各地区中高端人才均实现净流入,其中杭州、宁波稳居全国第一、第二位,正在成为长三角人才一体化的新高地。

长三角跨省流动中有人才高地,就有人才洼地,安徽要未雨绸缪,创新人才制度和政策,避免成为人才流动中的洼地。如通过购房优惠或购房补贴等政策,吸引大学生落户安徽各地市;各地市引进人才政策要一同惠及落户该地市的省属高校引进的人才;提供高质量的医疗资源、高质量的中小学、幼儿教育资源,解决引进人才的就医、子女就学的后顾之忧,留住在皖工作的各类人才。

要全省统筹,让高校集聚培养好人才

高校、科研院所是高端人才较为集中的地方。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资源、人才资源丰富,尤其是中国科技大学,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建议全省统筹,借助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在集聚人才、培养团队方面的优势,可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推动省属高校的高峰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实验室建设、自然科学奖项的培育与联合申报等,让省属高校的人才有更多的成长机会,人才自身的成长性好,留住人才的概率就比较大。只有吸引、留住人才,安徽在长三角中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原文阅读地址:

http://app.ahrb.com.cn/jhsb/pad/con/202007/28/c162723.html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