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大方、质朴整齐,这是记者进入黄松老师的办公室留下的第一印象:柜台上的物品整齐排列摆放着,一张张蛇类的相片贴满了柜面,其中五种蛇是黄松团队发现的新物种。两张地形图也挂在最醒目的位置。简单的摆设、质朴的环境,这便是生命与科学学院的黄松教授日常工作与科研的地方。
黄松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教授,蛇类学是他的主攻方向,近15年来专注于研究西藏温泉蛇这一珍稀物种。他的团队每年赴青藏高原进行野外考察,对西藏温泉蛇的生存现状非常了解,于2019年10月11日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西藏温泉蛇面临威胁》(Tibetan hot-spring snakes under threat)的Letter文章,呼吁全社会关注西藏温泉蛇保护,并提出了保护方案框架。

“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以此谋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父亲工作投入的样子和精神状态对幼时的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一岁多起,父亲黄接棠工作时便会把他带在身边,言传身教,为以后黄松喜欢蛇类并投身于蛇类学研究埋下了种子。黄教授向记者展示了右手上早年被无毒蛇咬伤后留下的疤痕。那时年纪尚小,一直到上大学后,父亲才同意他真正接触毒蛇。先让他在蛇池旁观察毒蛇三个月。在常人看来,三个月的时间枯燥又漫长,然而这三个月让黄松基本掌握了毒蛇的习性和行为习惯——根据蛇身体肌肉的紧张程度、头抬的高度,就可以估计出它下一个动作是什么,避免被咬伤。三个月后,父亲再教他徒手捕蛇和活体取毒。这段时间的经历与学习,为黄松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怀着对生物、对蛇类的巨大兴趣,黄松教授走上了一条他所热爱的路。而在这条路上,因为热爱,他全身心投入。在2017年《中国科学报》刊登的专访“失了温泉的温泉蛇还能游多远”,以及2019年10月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的题为《西藏温泉蛇面临威胁》文章中,黄松教授迫切希望人类能重视并保护温泉蛇这类珍稀物种。他说道:“在不损害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藏民福利的前提下,我们完全有可能保护和恢复温泉蛇种群。”除了政府、组织的保护措施外,黄松教授也呼吁广大民众参与到对温泉蛇及其他生物的保护上来。不吃野生动物、参加环境保护相关的公益活动、向身边的人宣传保护理念等等。他说:“如果我们普通人做到了这些,这对生物保护的影响是巨大的。”
“世上的路千千万,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并以此谋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黄松教授说。因为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便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就不会有“空心症”。同时,黄教授也表示,学生物是很幸运的。他说:“人类本能地渴望了解和亲近大自然,这种潜意识里的愿望已经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基因里。我们的祖先就是接触自然、了解自然、利用自然,同时也善于认识、学习和传播,这就是我们人类得以延绵至今,成为在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种的原因之一。”

“科研道路荆棘、坎坷,但这是我们的选择”
“达尔文的梦想是把全球的物种安置在一棵生命树上,我们团队所做的点点滴滴是在为达尔文的梦想贡献微薄的力量。我们正在尝试描绘一棵中国蛇类的生命树”。
黄松教授的科研方向主要是两栖爬行动物学,主攻蛇类学。谈起科研他说,分类学和基础生物学是基础、是前提,如果我们不认识物种、不了解物种,一切研究都是空中楼阁,不接地气。在此基础上,紧跟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才会在科研的道路上创造无限的可能。三句话他常常挂在嘴边:经典与分子着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情商与智商并重。他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培养学生的。他指着办公室墙上一张一米多长的打印纸,介绍到这是“中国蛇类生命树”的雏形,还不完善。那是他和中山大学合作,梳理的200多种中国蛇类系统进化关系。自2008年以来,他和团队先后赴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天山、塔里木、准噶尔盆地等地进行野外考察,足迹遍布整个中国,先后发现五个蛇类新物种。不止于中国,他们也和日本、东南亚等国开展合作研究,希望可以走得更远,让“蛇类生命树”的分支更多,让生物的研究与保护更能成为现实。
野外科考,难免有危险状况。黄老师的硕士生金海群向记者表示:“我们常年野外科考,经常遇到危险,但是看你如何去选择。”在一次去河对岸观察西藏温泉蛇时,因为水位上涨、水流速度加快,她一不小心被流水冲走,恰巧有高原集训的解放军战士在河边取水,把她救上岸来。但没休息几天,她就又追随黄老师的步伐开展调查。坚持科研,无畏惊险,这便是她的选择。几十年来,黄松教授的团队在科研期间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难题。除了设备的不完善,资金的不充足,更是生理上的考验。嘴唇干裂、流鼻血、失眠、消化系统失调以及高原反应等是家常便饭,“只要不是严重的高原反应,我们都坚持下来。”他说。科研道路荆棘、坎坷,而这是他们的选择。

“平等、理解、尊重,与学生们彼此成就、共同进步”
在日常生活及团队实践中,黄松非常善于在团队中营造“平等、理解、尊重”的氛围,他与自己的学生们相处得非常融洽,大家经常相互讨论、共同学习,他说:“学生们很多思想比我先进,我们互相促进。”他十分尊重学生的喜好,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类群,潜心钻进去后再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不仅如此,黄松经常会和学生们一起做报告。在谈论到自己的团队和学生时,作为老师的他脸上充满了自豪。过去的十几年中,黄松老师指导本科学生撰写SCI论文7篇,其中3篇在本科毕业前见刊,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发表SCI论文,是非常不容易的。他的学生也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黄老师亦师亦友,幽默风趣。如果不跟着他,我可能不会想到今后的生活是这样丰富充实的。”
与蛇打了一辈子交道,总是有人称他为“蛇王”,但他总是称自己“蛇人”。他说,人类太“聪明”,但千万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在大自然面前何以为“王”?作为老师,他用自己的满腔热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名副其实的师者。面对当前所取得的成绩,黄松教授认为这不算什么,他谦虚地说:“我们团队只是在做我们自己感兴趣的事,并尽力做好它,仅此而已。”(大学生记者团 文/崔雯丽、刘洁皎、王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