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芜湖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节点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正处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扩量增效、未来产业加速培育的重要窗口期、机遇期,更是芜湖全面实施“产业+科创”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省域副中心的关键阶段。如何在此期间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能级持续发力,实现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富有芜湖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
在这一方面,市政协委员、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汪洋有自己的研究。
优势和短板并存
汪洋委员长期深耕区域产业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领域的研究,曾主持参与芜湖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芜湖市“十四五”期间推动支柱产业向制造业中高端迈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能级研究》项目,他对芜湖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长期深入的调研和了解。
据汪洋介绍,目前我市新兴产业主要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领域。
“芜湖新兴产业总体上呈现‘增速快、动能强、质效优’的发展态势。”汪洋向记者介绍。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库企业873家,产值增速达22.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48.8%,比2023年提高3.3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72.7%。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再获省级年度考评3A最好档次,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2个,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全省第一。
成绩有目共睹,问题不容忽视。尽管芜湖新兴产业增速快、动能强,但在产业能级上存在一定的短板。汪洋具体指出:“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例,尽管产业规模和发展态势喜人,但在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运用上仍有突破和提升的空间,主导或参与行业国际标准制定尚有不足。相对于芜湖‘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的目标定位而言,是存在差距的。”
其他还有诸如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产业存在生产效率偏低现象、产业协同融合有待加强等,这些都是汪洋经过实地调研和深入研究后发现的问题,对此,他也提供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汪洋认为,产业发展,离不开关键领域的核心科技创新突破。他提出,应支持奇瑞牵头组建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链接中科大、合工大、“中国视谷”等创新资源,共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类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
同时,汪洋还提出,在主导或参与行业国际标准制定方面,芜湖要积极主动作为,应积极争取国际、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地芜湖,积极开展国家、省级、市级标准化试点。
创新和兼容并重
创新——芜湖最鲜明的城市特征。近年来,芜湖坚定不移走“产业+科创”之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聚力打造“创新之城”。
芜湖鸠兹科创湾就是这样一个集结各类主体创新创业的主阵地和创新街区,将有效承接安徽“科大硅谷”资源溢出,形成与“科大硅谷”交相呼应、创新联动的“北谷南湾”发展格局。在芜湖鸠兹科创湾,18个园区积极营造更具黏性的创新生态,打造科创企业的孵化器、加速器。当从“0到1”、从“1到100”的创新引擎被不断点燃,创新策源“最先一公里”将逐步成为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汪洋认为,创新不仅在于科技研发,也在于体制机制,以鸠兹科创湾为平台,芜湖应加强新兴产业在推动相关领域的融合发展和科技成果转换落地。他以机器人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举例说,“把面向汽车领域的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焊接机器人和喷涂机器人作为重点研制方向。推动智能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专注汽车领域特定场景和生产工艺,开发先进适用、易于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
同时,他指出,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研,可以鼓励机器人企业或者汽车企业通过兼并、控股方式发展成为融合型企业载体。围绕人形机器人项目建设,依托汽车应用场景优势,推进产业融合。尽快编制促进汽车产业与机器人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方案,落实责任单位和工作计划。
汪洋告诉记者,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体制机制创新,目标都是通过核心技术攻关、国际标准布局、产业深度融合等务实举措,全力提升芜湖新兴产业能级。只有坚定“产业+科创”之路,才能提升我市新兴产业能级,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落地开花,引领芜湖这座城市始终向“新”而行。
原报道阅读链接:【芜湖日报】https://epaper.wuhunews.cn/pc/whrb/content/202506/27/content_73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