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仲夏时节,长江安徽段蜿蜒曲折的岸线上,一群年轻人手持问卷,头顶烈日,行走在巢湖市的渔村新居之间。这支9人组成的调研小组此行的任务,是深入了解长江流域安徽段11个县(区)退捕渔民的可持续生计福祉。
长江10年禁渔计划涉及沿江超23万渔民,在安徽段,3万渔民收起渔网,告别风雨飘摇的渔船生活。如何让这些“水上漂”在岸上“立得住、过得好”,成为民生政策实施的关键课题。
2021年,安徽师范大学“渔见新生”团队加入长江办“十省百县千户”退捕渔民生计调研项目,深入长江安徽段11个县(区),行走5000公里,进行退捕渔民生计转型系统性追踪研究。团队指导教师、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杨钊表示:“渔民安置不是简单发补贴,需要建立可持续生计体系。这关系到禁渔政策的持久效果,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
2022年至2024年,退捕渔民收入明显改善,生活满意度提升,心理上逐渐适应岸上生活。翻开团队的调研日志,记录的变化清晰可见:安庆市大观区发展近“水”产业,黄山市歙县借旅游东风带动渔民转型,安庆市望江县探索绿色增收新路……
“因为以前就从事渔业,养殖青虾也有熟悉的销售渠道,正是适合我们渔民的路子。”在宣城市宣州区新河社区,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一对一帮扶下,陈四顺继续发挥渔民特长。
有渔民换了“靠水吃水”的方式。沈志强在芜湖市湾沚区青弋江河畔开起接驳渡船:“以前只有4到6个月可以捕鱼,现在全年都有收入,赚得更多了。我更愿意跟其他人交往了,也很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政府组织的免费船舶驾驶培训,让他从捕鱼人变身为渡船船长。
然而,地理环境差异也造成了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团队调研发现,虽然渔民收入整体提升,但仍有部分渔民面临返贫风险,特别是那些年老体弱、技能单一的渔民,在补偿政策退坡后面临生计压力,对于部分公益性岗位安置,他们要么年纪偏大,要么不具备技能条件。
更值得关注的是渔民心理融入问题。在沿江某安置小区,团队记录下一名渔民的独白:“在船上活了大半辈子,住进楼房反而不踏实,夜里常梦见船在晃。”这种文化割裂感,成为无形的转型成本。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痛点”,“渔见新生”团队梳理出产业衔接、技能重塑、社会保障三大优化路径,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在产业衔接上,团队建议发展“不离水”的替代产业。在实际落实中,望江县渔民丁明道退捕后利用自身养殖技能,参加培训后租水面养殖虾蟹,成为养殖带头人,带动当地渔民增收。
技能重塑则更注重“精准施策”。团队提出可面向中青年适龄渔民组织导钓员、水产养殖、渔业观光等培训项目,发挥其“水上特长”,让渔民原有技能在新兴就业岗位中焕发新生。在铜陵市,政府为王胜保提供政策咨询、渔业经营指导等服务,帮助其开办鱼虾养殖场,同时带动其他退捕渔民再就业。
对于低生计渔民,团队提出推出大病险、取消医保起付线、心理资本建设等专项帮扶建议。“要让渔民从内心深处把被动安置转向主动转型。”在2024年的实地调研中,团队成员主动向渔民讲解政策。队员陈盈深入渔民家庭,向他们讲解上岸后就业转产的相关政策和安置措施,帮助渔民更好地理解政策内容,并回应他们的疑虑,鼓励他们主动寻求转型机会。
“渔见新生”团队师生绝大多数来自安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黄山歙县的九砂村实地调研中,团队发现该村地处新安江畔,生态环境优美,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但村民普遍缺乏相关经验和发展思路。
为此,团队成员结合专业所学,面向村民开展旅游经营基础知识宣讲与培训,引导退捕渔民参与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提升他们的旅游服务与经营能力,帮助村里探索并实施“旅游公司+村集体+退捕渔民”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渔业观光等特色项目,村民逐步走上可持续的生计转型之路。如今,九砂村逐步形成以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和农事参与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业态,越来越多的退捕渔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稳步提升。
2025年,长江十年禁捕进入中期,从攻坚转向常态化治理。“完善退捕渔民基本信息、丰富‘就业指标’以识别退捕渔民的就业稳定性、增加‘家庭支出指标’以反映家庭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化、增加‘社保指标’以监测渔民社会保障基本情况……”目前,团队提出的优化建议,已被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采纳。团队总结的“县域案例集”和“政策工具箱”等具体建议也已为安徽省巢湖、歙县、当涂等11个县区提供了参考。
团队结合86份退捕渔民典型案例撰写的调研报告,连续两年获得安徽省暑期“三下乡”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渔民转型创新案例”获得长江办“长江十年禁捕与水生生物保护”主题征文二等奖。此外,由此衍生出的调研项目,刚刚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渔民安置是长江大保护的‘后半篇文章’。”团队成员在报告中写道,“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夕阳西下,马鞍山市当涂县长江边上,曾经的“船老大”吴师傅正带领护渔巡逻队沿着江河大堤开展巡逻工作。“看,那边有带崽的江豚。”当退捕渔民手中的望远镜取代了渔网,讲解词替代了渔号子,一幅长江沿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
“渔见新生”团队在长江畔完成的特殊社会实践,记录着渔民从“靠水吃水”到“靠水致富”的鲜活案例。队员也从单纯的数据记录者,成长为架设政策沟通桥梁、传递基层心声的使者。长江生态复苏的壮丽画卷里,跃动着不可或缺的青春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通讯员 韦银艳 刘冠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3日 01版
原报道阅读链接:【中国青年报】https://zqb.cyol.com/pc/content/202507/13/content_41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