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曹康康发表文章《跨学科方法助推生态文明研究》

  • 时间:2025-09-04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生态文明是一个跨学科研究范畴,不仅涵盖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以及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领域。跨学科方法在生态文明研究中的应用,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叠加,而是不同学科间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不仅从更加宏观和全面的角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复杂性问题,而且从更加系统和创新的角度探索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复杂性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因此,跨学科方法的应用将跨越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整合各个学科知识和资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为科学、系统的跨学科支撑。

自然科学与生态文明研究的

深度交融

自然科学在生态文明研究中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一方面,生态学、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演变趋势,为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不仅极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而且提供了更加直观、全面的生态环境信息。比如,高精度、高效率、大范围覆盖的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监测和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科学与生态文明的深度交融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过程,这种交融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与尊重,而且展现了人类对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坚定追求。

第一,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自然科学通过研究自然界的规律、机制和现象,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比如,生态学、环境科学、气候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为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提供了依据。

第二,技术创新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技术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比如,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评估和管理,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效率与精度。

第三,科普活动增进知识认同。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应用的普及教育,有助于增强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比如,通过宣传科学知识、举办科创大赛等方式,能够让公众了解自然、认识生态、关注环保,增强公众的环保自觉和行动能力。

社会科学与生态文明研究的

精准对接

社会科学在生态文明研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方面,借助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工具,可以深入研究人们在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时的态度、价值观和行动选择;另一方面,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案例研究等方法,可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措施和项目进行量化评估,从而了解其实际效果和潜在风险。社会科学与生态文明的精准对接是一个深入且富有挑战性的议题,这种对接不仅深化了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解,而且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第一,社会调查与数据收集。详尽全面的社会调查与细致入微的数据收集,为生态文明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通过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者能够获取真实、准确的生态环境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生态环境的物理状态,还揭示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态度。

第二,定性分析与案例研究。深入细致的定性分析与精心设计的案例研究,可以为生态文明研究提供生动的案例支撑。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研究者能够把握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进而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第三,定量分析与模型构建。系统全面的定量分析与精确科学的模型构建,为生态文明研究提供了精确的预测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统计分析等手段,研究者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评估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子,从而预测未来的生态环境状况,为制定长期、有效的生态环境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人文学科与生态文明研究的

持续对话

人文学科在生态文明研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借助历史学、文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可以揭示人类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历程,理解不同文化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态度,以及这种认知和态度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决策;另一方面,借助历史溯源、文化分析、哲学思辨等方法,可以探讨如何构建更加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文学科与生态文明的持续对话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这种对话不仅加深了对人与自然关系复杂性的认识,也激发了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第一,历史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可以了解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从而指导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避免重蹈覆辙。比如,环境史学研究可以揭示历史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从而警示我们要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对待生态环境。同时,历史学研究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文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情感,从而引发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与保护意识。比如,生态文学作品往往描绘自然的美景和生物的多样性,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注。同时,一些作品也揭示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哲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生态问题的哲学思考,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生态文明的内涵和价值。比如,生态哲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可持续发展。同时,哲学研究还关注生态伦理问题,如环境公正、生态责任等,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道德支撑。

在生态文明研究领域,跨学科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跨学科方法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紧密结合起来,为生态文明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视角,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人类活动的多样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我们应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生态文明研究的跨学科发展。

原报道阅读链接:【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epaper.csstoday.cn/epaper/read.do?m=i&iid=7195&eid=52456&idate=12_2025-09-03_A08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