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艳阳高照,暑热正盛。这个暑期,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校园里,该校4个年级、11个学院、45个专业的2672名本、硕学生并未放假,他们在学校聘请的89名“特聘教授”的指导下,开展暑期小学期的培训。记者了解到,自2023年起,该校开设的暑期小学期已连续三年为6000余名师范生们全方位“充电补能”,同时结合暑期小学期,学校创新开展“金牌师范生”评选,打造师范生培养“安徽模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名师实训“强”教学技能
“伽利略落体实验是科学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实验之一,它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延续了1900多年的错误的学说。”回忆起自己2023年参加暑期小学期课堂教学实训第一节试讲课的导入语,安徽师范大学2025届物电学院物理师范专业毕业生朱若雨仍记忆犹新。
“今年,我成功入职安师大附属萃文中学,即将成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连续两年参加暑期小学期的实训是我‘过关斩将’的秘诀。”朱若雨说。
今年是安徽师范大学利用暑期小学期赋能师范生教学技能发展的第三年,该校从全国范围内的80多所著名中学精心选聘了教学名师担任暑期小学期“特聘教授”。同时,为了强化师范生全学段教学能力,今年还新增了初中、小学学科实训内容。
安徽省地理特级教师方小培寥寥数笔就手绘出中国地图;青岛二中二级教授高保卫讲授“议题式”教学法,创设真实情境,启发学生抓住政治教学里的关键“议题”;淮南二中高级教师殷玉慧与曾经的学生重逢在暑期小学期课堂……
“名师授课和教学实训相辅相成,让我的教学能力在反复观摩、模仿与创新中不断提升,没有这段时光的辛苦磨砺,也不会有最后找到理想工作的收获。”朱若雨说道。
“朱若雨的课堂教学逻辑清晰,知识导入趣味性强,在课堂互动中,能很好地利用实验、提问等引导学生思考。”她的实训导师、合肥一中物理教师吴晓明点评道。
师范生,核心能力是课堂教学能力,为了积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新要求,在暑期小学期的课堂中,课程安排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生们实施“靶向训练”。
以板书设计为例,这是暑期小学期实训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地理科学(优师)专业学生秦岭很有感触,“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勾勒出的山川河流、气候分区,是将教学内容立体化呈现在平面黑板上的过程,既有利于知识的展示,也便于学生理解。”秦岭说。
从板书字体的美观、空间设计到与课堂知识的衔接,在暑期小学期实训中,参与培训的师范生的基本教学能力得到了全方位提高。
正是通过暑期小学期的全方位培养,安徽师范大学打造的师范生培养“安徽模式”初见成效,以该校2025届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为例,除65名学生升学外,积极就业的138名学生中,截至7月底考取中学地理教师64人,其中不乏安庆四中、明光中学等省属重点高中,较2024届提升5.5%。
金牌评选“树”培养样板
结合暑期小学期,安徽师范大学持续开展“金牌师范生”评定工作,通过制定激励机制、表彰优秀师范生,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和就业机遇。
2025届安徽师范大学毕业生、“金牌师范生”安庆小伙崔梁栋,今年成功入职芜湖二中,即将成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他说:“大二那年的暑期小学期培训,是我从‘会做不会说’到站稳讲台的关键一步。”
在今年芜湖二中的教师招聘面试中,“现场抽题写教案”环节成了崔梁栋的“加分项”。面对随机抽取的课题,他提笔就写,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互动设计一目了然,试讲思路清晰,把在暑期小学期打磨出的功底展现得淋漓尽致。“‘金牌师范生’是荣誉,更是在暑期小学期里不断实践打磨出来的,我要对得起这个称号。”崔梁栋说。
据了解,“金牌师范生”评定正是安徽师范大学在暑期小学期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它围绕“情怀、学识、技能”三大维度,结合暑期小学期成绩、师范专业技能、社会实践、教师教育课程成绩和师范生技能竞赛等五项指标进行,不仅关注师范生的学业成绩,更加注重结合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等综合表现。
开展暑期小学期实训三年以来,安徽师范大学评定表彰“金牌师范生”“银牌师范生”2887名,该校师范专业学生在各类教学技能竞赛中成绩斐然,在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田家炳杯”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多项赛事中斩获多项奖项……
“暑期小学期是我们深化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通过名师实训强技能、金牌评选树样板,让师范生在实践中锤炼本领、成长成才。未来,我们将持续擦亮师范生培养模式,既守好教书育人的‘初心’,又夯实实践育人的‘根基’,为安徽基础教育输送更多能站稳讲台、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桑青松说。
原报道阅读链接:【芜湖日报】https://epaper.wuhunews.cn/pc/whrb/content/202508/19/content_81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