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中国青年报】在广阔天地经风雨练本领长才干

  • 时间:2025-08-19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7月,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雄光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员深入农户家中走访。

编者按

真实的基层什么样?

不管是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还是亲赴乡村工作的毕业生,他们给出的答案一定和当初的想象不一样。只有了解基层,才能真正读懂中国。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也是投身基层工作的初衷。正是在“深入”的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们找到了“我能为乡村做些什么”的答案,进而选择在毕业后服务基层;正是在“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基层工作中,年轻的毕业生们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和成就感。在不断的探寻与试错中,理解中国、服务社会,这就是基层对于年轻人的意义所在。

——————————

这个暑假,四川省叙永县水潦彝族乡雄光村变得格外热闹。来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学子走进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围绕当地传统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这次实践缘起于社交平台上一段悄然走红的视频。镜头里,雄光村党支部书记李乾远带着浓重乡音喊话大学生,“同学们,我是四川省泸州市大山里的一名村支书。今年夏天,想请你们来我们彝乡扎下根,过段不一样的日子……”他站在青瓦木房的火塘边,对着镜头讲述村子的故事——火塘边的歌舞、刺绣上的图腾、红军长征的弹痕墙。

这条视频没有精致的运镜、刻意的煽情,却吸引了众多网友。如今,大学生们的到来让这份来自基层的期盼有了回应。看着忙碌的年轻身影,李乾远感慨:“村里来了年轻人,真的不一样了!”

近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印发《关于开展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广泛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随着“大思政课”建设持续深化,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广袤乡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024年7月,福建省福鼎市点头镇,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福鼎站站长周宏宇(左一)带领厦门工学院实践队员对当地传统民居开展调研。

走出“认知茧房”,触摸真实乡土

青藏高原上的格桑花在夏天里开得热烈,这些在藏语中意为“幸福花”的植物绚丽绽放。与此同时,在青海省格尔木市站前路小学,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徐渊棋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生命教育课”。

徐渊棋将模拟人偶平放在讲台上,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全班同学的眼睛紧紧盯着她的手势,这是同学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生命急救”。“像这样,双手交叠,用掌根按压胸口……”徐渊棋讲解完心肺复苏的要领后,台下的一个个小手高高举起,迫不及待地想要试试。藏族男孩丹增把手举得最高,他告诉大家,我要当村里的“健康小老师”,把学到的方法教给爷爷奶奶。

这一幕让徐渊棋红了眼眶。在格尔木开展社会实践的日子里,她真切感受到高原医疗资源的稀缺,也忽然明白:当孩子们把健康知识带回家,带动家人改变生活习惯时,教育的涟漪便已悄然扩散。“这就是我们来到这里的意义,改变或许微小,却实实在在推动着健康中国的基层实践。”

对很多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的第一课往往是走出“认知茧房”,在真实的乡村生活中接受教育和磨砺。

在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陈浩的田野调查课堂上,总有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规矩:学生必须与村民同吃住、走同样的山路、做同样的劳动、上同样的旱厕。今年暑假,陈浩再次带着学生启程。他们走进云南省澜沧县山区,住进距县城约4小时车程的村庄,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调研。

“在基层的‘摔打’能让学生摆脱‘学生思维’,直面乡村的复杂性,这是年轻人成长的必修课。”在陈浩看来,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关注学术问题,更要关注社会问题,紧跟国家政策方针,特别是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就像乡村的交通,远非城市便捷,背后是地理环境、经济水平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农业生产也不是照搬书本理论就能做好的,需要根据土壤质地、天气变化灵活调整种植时间与方法……

陈浩说,这些鲜活的现实,正是打破固有认知的“钥匙”。

出发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本科生周梓涵想象中的乡村是照片里的“诗意”,可真到了村里才发现,现实远非想象。热心的村民用自家的拖拉机,载着大家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许久才到达目的地;由于条件受限,大家只能暂住在由雄光村村委会办公室改造的简易宿舍里;她跟村民一起去地里干农活,手上还被扎了好几个小口……“就是这些并不浪漫的日常,构成了乡村生活。”周梓涵感慨。

但是,乡村的“土味儿”表象之下,却藏着改变。“在乡村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能感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变化,同时也会发现这里藏着无数需要破解的现实课题。”河南省鹤壁市石林镇三家村95后党支部书记张桂芳对此深有体会。从曾经的大学生到返乡工作近5年,她几乎每年都要接待几批前来实践的大学生。学生们刚来的时候,会有短暂的“不适应”,他们精心制作的PPT可能没有用武之地,但很快,“学生们会蹲在村口跟大爷唠半天,跟着婶子学做面条、馒头,还会主动去探索‘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怎么运营’。”张桂芳记得,有几名农学专业的学生,在玉米地里蹲了整整一周,记录不同品种的生长数据;还有学生钻进村民家里,聊上几小时,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在陈浩看来,乡村的“沉浸式”体验,恰恰是年轻人成长蜕变的开始。“只有亲身经历过,年轻的大学生才能真正意识到乡村发展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从而在未来以更切实可行的方式为乡村贡献智慧与力量。”他说。

7月,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玉溪村,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社会实践队员正在给老人拍摄证件照。

以基层视角磨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盛夏时节,福建省福鼎市嵛山岛的咸湿海风裹挟着海岛特有的气息。这个世代以渔业为生的小岛,曾因传统渔业的式微逐渐沉寂。但近些年,嵛山岛东部的东角村海岸线上,总能看到一批又一批年轻学生,穿梭于利用废旧仓库、鱼露场改造的大礼堂、乡村振兴展示馆、海滨文化街区之间。他们手握图纸、反复拍摄测量,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

嵛山岛的改变,始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一次社会实践。2018年夏天,该院博士生周宏宇和团队第一次踏上嵛山岛时,遇到的第一个“矛盾点”成了他们理解乡村的“第一课”:渔民们为了遮阳防晒,自发用竹竿、旧布等材料搭建了各式各样的简易棚架,却被其他居民以“影响美观”为由要求拆除。“这是教科书里学不到的活教材。”周宏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种“实用主义”与“规划美学”的冲突,迫使大家重新思考建筑设计的意义。

在一次次深入走访中,周宏宇和团队发现,那座被村民称为“堆垃圾的破地方”的废弃鱼露仓库,或许会有改造的可能性。“这座仓库承载着集体记忆,如果重新改造利用起来,就能解决村民空间利用的难题。”周宏宇与团队耗时9个月,邀请当地木匠参与修缮,最终将其转型为集阅读、观影、研学、村民集会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大礼堂。

在基层一线,青年学子常常要面对不同乡村的“专属考题”。比如,针对雄光村外来游客少、农产品滞销的难题,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帮村里开发出彝族刺绣文创IP,把红军长征的故事改编成短视频,还试着通过直播推广当地农产品;面对高原孩子迫切需要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设计了《守护心灵的窗户》《细菌病毒大冒险》等趣味课程,这些课程还被评为当地最受欢迎的实践课。

“农村需要青春力量,青春也需要农村课堂。”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辅导员刘成俊每年都要带队进行社会实践。今年暑假,他们深入皖南山区开展“银龄影像计划”,为留守老人拍摄证件照。在刘成俊看来,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更是落实“大思政课”育人理念的关键载体。

“从想象乡村到建设乡村,大学生需要锤炼的不仅是专业技能,还有社会责任感。”让刘成俊格外欣喜的是,当学生用专业设备为老人拍摄证件照时,会反复琢磨如何调试光圈与构图,还学会了耐心倾听村民“接地气”的讲述——老人们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常年无法更新医保信息;子女常年在外,有些老人连自己的生日都记不清。

“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交流,却能让学生发现了乡村的真实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刘成俊说,这种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任何理论课堂都更有说服力。

每年,周宏宇都会带队返回嵛山岛,他更愿意称自己为“村民”。在周宏宇看来,正是这种“扎根式”的实践模式重塑了青年与乡村的连接纽带。如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依托“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全国首创的“乡村振兴工作站”,已投入运营站点36处,先后组织起千余支社会实践支队。

“这些年轻人用脚丈量土地,将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转化为乡村院落里的烟火气、田间地头的丰收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乡村振兴工作站负责人张弘说,当年轻人带着对中国乡村的深刻理解返回校园、走向社会,将成为影响未来乡村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7月,河南省鹤壁市石林镇三家村,95后村支书张桂芳(后排左四)与河南开放大学“小雨滴”志愿服务队在彩绘墙前合影。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埋下一颗种子,乡土重塑青春选择

在谈到人生选择时,周梓涵总能想起李乾远向大家讲述的人生经历。作为村里第一个返乡工作的大学生,李乾远总说自己忘不了村子里曾经那条“泥浆没过脚踝的泥巴路”,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如今,雄光村水泥路通了,老房子变成了砖瓦房,而被他视频吸引来的大学生,正通过直播推广农产品、挖掘彝绣文化,让更多人看见这个小山村的价值。

张桂芳从没后悔过返乡的决定,这个夏天,她正带领全村的老人开启“人生第一趟旅行”。这个曾被质疑“大学生待不长久”的姑娘,在村里已扎根5年。她说,我希望用一件件实事证明,年轻人在乡村能做的,远比想象中多。

在张桂芳的影响下,今年夏天,来自河南开放大学的大学生实践队也把青春活力注入了三家村:绘制乡村主题彩绘墙、开展儿童非遗体验活动,举办小型联欢会……

在陈浩看来,那些发生在基层的实践故事,让“为乡村作贡献”从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也影响着更多大学生的人生选择。

在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打造的“纸飞机”书信陪伴活动中,53名格尔木学生与53名大学生志愿者结成“成长伙伴”。该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叶子欣发现,高原孩子最需要的是“被看见的温暖”。她告诉记者,曾有一名因被父母忽视而自卑的女孩,在大学生志愿者持续半年的书信鼓励下,勇敢地站上朗诵比赛舞台并荣获一等奖。“当全班同学围着读信的孩子欢笑时,我真正读懂了‘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含义。”叶子欣说。

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这既是思政“小课堂”需要解答的成长课题,更是社会“大课堂”给出的实践命题。

陈浩做过一项追踪调查,他发现,参与过深度实践的学生,在基层岗位的适应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显著更强。“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学会用基层视角看待中国,带着这种触角,他们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哪个城市,都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

近些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已培养出42名乡村振兴方向毕业生,不少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在乡村振兴工作站所在地落地实施。从一名普通大学生,成长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福鼎站站长,周宏宇愈发意识到,不少人带着理想主义来到农村,但真正留下的,都是找到“我能为乡村做什么”答案的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打造了将专业优势与社会需求深度结合的实践模式。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春芽医语”项目延续4年,16名研支团成员先后接力奔赴格尔木,开展“雪域高原上的生命教育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打造“千村千企千红”本硕博留一体化社会实践项目,937个团队、5763名青年大学生在基层一线树大志、办实事、发正声;北京林业大学“乡见”实践团连续8年扎根全国35个村庄,探索“绿色低碳低成本、地域乡土特色足”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营造路径……

陈浩说:“高校社会实践的价值在于让青年在‘专业输出’与‘基层需求’的碰撞中,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输出者,也成为被乡土滋养的成长者,更让他们在奉献中看清个人与时代的联结。”

原报道阅读链接:【中国青年报】https://zqb.cyol.com/pc/content/202508/19/content_415181.html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