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暑期临近尾声,新学期即将开始。有这样一些青年学子,此时结束了短暂的乡村支教生活;也有一批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即将站上乡村的三尺讲台。他们或被支教点燃了信念理想,或对乡土有着深重的情感,当多数年轻人都要在城市中寻找“一席之地”时,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乡村的广阔天地,把专业融进乡土,为乡村教育“造血”。
为村小打开“另一扇窗”
“课表反复调整了五稿,既要衔接学业,更要打开视野,我们得让每节课都成为孩子向往世界的‘一扇窗’。” 8月中旬,在无为泥汊镇日新村夹河小学的办公室里,来自安师大的支教学生凤凯丽向记者介绍着。
夹河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有着70多年的历史。为解决农村孩子暑期的学习、安全等问题,这所村小连续四年举办公益暑托班,日新村乃至周边村的很多学龄儿童都被送到这里,为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解决了暑期“看护难”的问题。
支撑这所村小办暑托班的师资力量,来自安徽师范大学三支支教队伍。从7月上旬到8月下旬,这些来自物理、汉语言、化学、生物、体育等专业的师范生,分成6个批次,在夹河小学驻点支教,承担130多位农村孩子的暑期托管重任。
“一对一”辅导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最晚,队员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孩子的薄弱点……支教课程,不仅有课业辅导,还开发了一系列农村孩子较少接触的课程,为这些孩子打开了另一扇窗。物理实验、创意美术课、篮球足球……村里孩子缺什么就补什么。团队还践行“在地化”教学理念,走访村中熟知民俗的老人,开设“无为鱼灯”非遗课堂;英语老师带领孩子们学习“无为板鸭”“特色电缆”等生动表达……将知识获取与乡土情感的培养结合起来。
“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这样的课程,能加深孩子们对脚下土地的认知与认同。”日新村村书记柯成全程观摩了课程,感慨不已,这些年坚持为村小引入大学生支教,是希望让孩子们与大学生近距离接触,通过榜样的力量,让这些农村孩子燃起对学习的热情,对大学的向往。
困境背后的“使命感”
记者发现,在支教的志愿服务过程中,这些大学生除了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对乡村教育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在看到困境的背后,也点燃了内心的使命感。
“我自己经历过从村小读书,一步步考上大学的过程,知道一个好老师对农村孩子有多么重要,也知道读书、考学,是农村孩子改变处境最有效的一条道路。”19岁的物理学师范生凤凯丽,在支教中,当看到有些孩子因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而消极面对生活时,心中感到焦急,她发自内心地想去帮助这些孩子,“毕业后想回乡镇做一名物理老师,在这感觉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被需要”,这三个字在服务中被深刻体会。“一次去村卫生所拿药,他们知道我是村里来的支教老师,对我特别好,当地村民对老师是格外期盼的。”团队中的大一学生郑微琦觉得在乡村教学,似乎更能感受到简单纯粹的教育初心。乡村学校面临着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学生家庭情况复杂等现实问题,这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生活的关怀者、心灵的守护者,这让教育回归到“育人”的本质。
支教成员黄岱宇负责两位初中生的文化课程。一次“摸底考试”后,现实给了他很深的触动,由于城乡教育差距客观存在,加上多数留守儿童缺乏监管,孩子们学习基础普遍薄弱,发现问题后,黄岱宇积极应对,耐心讲解每一个薄弱环节,当再一次摸底考试成绩揭晓,两位孩子都跃升了几十分。这给了黄岱宇更多的信心和责任感,他计划在家乡桐城的乡村开拓一个支教点,帮助更多的农村孩子。
“当爱哭的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当注意力不专注的孩子能够静下心来写作业,当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在课堂上发言,当孩子们在电脑上自己尝试使用AI,我想这也许就是此次来支教的意义。”一名研一的支教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在乡村找到“人生坐标”
“一届又一届学生投身乡村支教活动,在他们内心埋下一颗种子——乡村孩子需要被关注,这也成为他们走向教书育人一线的动力。青春的脚步唯有丈量过乡土的厚度,方知振兴分量。”安师大“千方爱心”支教团队指导教师邹孝龙告诉记者,团队一直关注乡村教育,连续20年在全省各地下乡支教,2200余名志愿者接续传承,200余名受助学生相继考入重点高中和大学。
一些走出校门的师范生,出于价值观的考量与生活方式的选择,同样将目光投向了乡村,寻找实现教育理想的舞台。
今年毕业的安师大“乡村定向生”张晴怡,9月将入职宿州的一所乡镇中心学校。在以往的志愿服务经历中,她直观地感受到城乡学校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教育软环境上,“乡村老教师偏多,年轻老师少且容易流失,素质教育课程相对缺乏,学生兴趣特长培养难……”在皖北农村成长起来的她,希望能成为一名“留得住”的青年教师。“我们学校这批毕业生100多人,陆续要在全省各地的乡镇、农村学校扎根,希望将来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
面对城市激烈的岗位竞争,也有年轻人选择离开内卷环境,转向农村的广阔天地。22岁的王良颖去年通过考编,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目前已在湾沚区横岗中学任职一年。“同学们毕业后大多参加考研、在城市里就业,但我觉得面对‘就业难’,去乡村工作生活也是一种选择,乡村的平静美好常常治愈我。”然而,一心想留下来的她,对未来也无法确定,因为目前乡村学校面临着生源减少的问题。
“如今乡村编制教师的待遇等方面均有保障,但从村子自身来说,乡村人居环境是否宜居,学校生源是否充足,乡村教师精神与生活上能否得到更多关照,这些都影响着乡村教师的‘去留’。”柯成笃定地认为,办乡村学校,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接受好的教育,有利于培养、稳住、留住服务乡村振兴的本土人才,“每次支教活动结束,很多学生都想留下来,我也很受鼓舞,明年我们会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吸引更多青年人将目光投向乡村。”柯成说道。
原报道阅读链接:【芜湖日报】https://epaper.wuhunews.cn/pc/whrb/content/202508/29/content_82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