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安徽日报】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 时间:2025-09-02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文化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内呈现出的新质态、新形式,内生于文化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是基于科学技术与文化活动深度融合的,为文化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先进生产力。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夯实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基础

科技的创新发展、迭代升级及其与文化活动的结合,是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底层逻辑。其中,科技发展是核心动力,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的创新突破及其文化应用场景的创新拓展。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倾斜、项目支持、组织保障等,推动基础科学理论进步,奠定文化新质生产力跃升的理论基石。二要持续开展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如中华文化数据库、文化大数据平台、文化算力平台等,为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落地文化生产场域、促推文化机构数字化等提供支持。三要聚焦文化生产与消费应用,围绕新应用场景、新应用设备、新生产—消费模式等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实现技术创新驱动与文化生产消费牵引的“双向赋能”。四要构建整体性、系统性的政策框架,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保障。比如,进一步推动文化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等,不断激活各类文化主体的创新动力。

筑牢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载体依托

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看来,文化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要素,只有依托具体的文化生产过程,才能得以呈现并不断发展。换言之,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需以技术先进、功能齐备的现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系为载体。其一,不断优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生态,从发展理念、制度安排、金融支持、技术转化、消费环境等维度出发,升级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未来文化业态,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能级升维助力文化新质生产力跃升。其二,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实现创新技术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有机结合,既使新科技转化为优质的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又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牵引科技创新。其三,支持鼓励文化企业、公共文化机构研发新技术,加强财政支持、健全金融政策、完善文化产业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和保险机制等,强化技术生产和文化生产互融互促的内在驱动。其四,集中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积极参与数字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网络文艺产业、文化装备产业的市场主体,壮大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其五,推动出版、影视、工艺、文旅等文化企业,文物、非遗、遗址、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主动融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集聚新型技术人才,拓展数智技术应用场景,创新数智消费模式,进而促进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

强化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劳动者是生产力诸多要素中的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主体性要素,也是最现实、最直接的行动力量。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培育。首先,聚焦文化强国战略所需,大力培育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和装备研发、文化产品一线生产与递送等各类人才,培育具备深厚人文涵养、熟稔文化产业事业运作、掌握高新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建立产学研用相衔接的人才培育模式,提高人才供需匹配性,形成包括财政投入、企事业单位投入在内的多主体、多渠道资源保障机制,提升文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可持续性,同时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最后,强化国际交流,完善外籍人才来华工作相关政策、国内人才出国学习交流相关政策等,打造国内外优秀人才互动合作的文化人才高地。

厚植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文化根基

人类文明的创新突破,往往由文化、观念、思想上的伟大创新所引领。文化新质生产力要有所作为,就不能脱离人类文化所固有的人文性质。一方面,先进文化是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土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等观念,会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相反,培育大胆探索的创新理念、容许失败的包容意识、协同创新的团队精神、持之以恒的坚韧意志等先进文化理念,可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增质跃升提供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伦理向度是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价值约束。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偏离正确的价值方向。比如,“人工智能换脸”可能被用于诈骗勒索;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推荐可能被滥用,出现“大数据杀熟”和“算法歧视”现象。有必要通过技术伦理建设、法治文化建设等,将文化的化育规范功能挂接于新技术之上,契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的有机统一,确保科技应用趋利避害。同时,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用先进文化武装文化生产领域的研究者、经营者、服务者等,赋予文化新质生产力更多的价值意蕴。

(蒋家平系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熊宇杰系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09/02/node_06.html#c1102817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